中國黃梅戲劇史上首個「小劇場」在深圳羅湖上演-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中國黃梅戲劇史上首個「小劇場」在深圳羅湖上演

2020-12-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辭舊迎新之際,由中國田漢研究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羅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的2020「深圳市青年戲劇月」近日在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09劇場圓滿落幕。由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與浙江允中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排的中國戲劇史上的首個小劇場,同時也是此次「深圳市青年戲劇月」黃梅戲壓軸大戲:《薛郎歸》《玉天仙》《香如故》接連溫暖上演,不同於以往的大陣仗戲曲表現形式,這三場戲曲均以小規模、精演員、短時間的方式創新演出,帶給了深圳觀眾不一樣的戲曲文化體驗。
 

    守正創新老戲新演 小劇場重拾戲劇希望與新生
 
    戲曲的市場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在草台之上,常與節慶、喜喪相伴,成為農村人民過節一樣的盛事。當戲曲又回到城市,燈光舞美越發講究,可城市的觀眾們似乎並不買賬——八百上千座兒的大劇場經常坐著寥寥數人,動輒一場大戲演完就再不復演……對於現今的戲曲而言,需要打破的困境在哪?小劇場戲曲的實驗性質又在哪裏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演出當日在羅湖09劇場現場見到了小劇場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薛郎歸》《玉天仙》《香如故》三部小劇場的總策劃/總監製,著名劇作家余青峰老師。
 
 
    「以往的戲曲,太好太美,現在這樣,太可惜。」談及戲曲鼎盛時期的樣貌,他目光回到百年之前,視線落回到眼前又多了一些鋒利,「文化多元下娛樂形式多了,大眾口味變了,是戲曲觀眾流失的一個方面,但也應反省戲曲自身出了什麼問題?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觀眾,我的野心很小,每場200個觀眾足矣。想看戲的觀眾坐滿了就會有儀式感,有了儀式感這台演出才有了氣,有了這口氣才能讓觀眾再次踏入劇場看戲,形成良性循環。」余青峰說。
 
 
    「我們一直追求和堅持屬於戲曲的文化表達和文化自信,這樣的小製作是用新理念解釋傳統的東西,讓一齣戲曲真正地投入市場與時代接軌,與現代觀眾產生一種靈魂的撞擊和思想的共鳴,才能真正煥發出戲曲的生命力。」據悉,《薛郎歸》與《玉天仙》被贊是「貧困戲劇」的樣板。不受場地限制,成本低,人員少,道具服裝幾個拉杆行李箱就可上路巡演,台上演職加幕後人員一般不超過20人。

    希望成為與港澳台乃至海外的情感紐帶
 
    「1981年,黃梅戲第一次走出境外,抵達香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香港人對黃梅戲的了解大多數是源於電影,我們將電影曲調巧用和嫁接後,通俗易懂又好聽,至今台灣的中老年根據電影曲調都會閒來哼唱幾首。當時在海外掀起了一股『黃梅調』的熱潮,比如《天仙配》、《梁祝》、《江山美人》、《白蛇傳》等。我被派去香港演出過十幾次,香港民眾很熱情,也很有親和力,沒有任何距離感。」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曾任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藝術總監的黃新德老師對記者說道。
 
 
    黃新德在他的戲曲生涯中塑造了一百多位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表演風格多樣化,唱腔韻味濃厚,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是當之無愧的黃梅戲舞台上的常青樹。「戲曲與時代脫節,很多劇目演不動,戲曲到了經歷痛苦與涅槃重生的時刻了,我們要生存,所以我們要革新自救。把戲劇做小,把影響做大;把裝備做輕,以內容為重,要走出中國黃梅劇的一條新路子!」黃新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記者了解,在中國,院劇團與文化公司合作共同開闢戲曲新方向是中國守藝人為中國傳統文化守正創新,表達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勇敢突破與嘗試。一部分戲曲大家們正用他們畢生的熱愛與心血全情投入到回歸中國戲曲文化本來模樣的創新之中,黃梅戲的小劇場、大情懷、正能量,正生生不息地傳遞著「仁義禮智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在抖音上做過一個調查,戲曲的日活量一天有800多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關注戲曲,這讓我們非常欣慰!從我們近年在港澳台和海外演出的情況來看,戲曲受歡迎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極簡主義的盛行呼喚精神的回歸,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小劇場中來。我們已計劃參加2021年的香港和澳門藝術節,接下來我們還會做浙江的越劇和昆曲,我自己特別喜歡黃梅戲,因此我寧可推掉很多商業的約稿,希望小劇場能成為港澳台乃至海外青年的文化情感紐帶」余青峰說。(記者 易小婧)
 
[责任编辑:赵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