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品牌煥發活力需多方努力 倾力打造屬於香港的「味道」-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香港

讓品牌煥發活力需多方努力 倾力打造屬於香港的「味道」

2021-01-06
来源:香港商报

 2020 年對於香港從事餐飲和零售的人來說,是分外難捱的一年。曾幾何時的「購物天堂」「美食之都」,在新冠疫情衝擊下陷入困頓,有的企業轉戰線上,開始運營網絡直播或外賣業務;有的只期望綿薄的現金流撐過寒冬。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長期主辦的工展會是本港一年一度的大盛事,此時也因第四波疫情取消,只保留「網上工展會」活動。即使如此,網上工展會依然希望網上購物能帶動市民消費熱情,推出了55 折以下的產品優惠。金鳳香米、鴻福堂、南北行、李錦記等香港老字號在寒冬溫暖味蕾的同時,也承載著港人歲月磨礪的記憶。近日,新任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及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黃家和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均表示,推廣香港品牌,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是香港品牌在新時期的新機遇。

 作為香港中華廠商會牽頭成立的非牟利機構,香港品牌發展局致力於幫助優良企業創立品牌,進一步推廣業務。而身為品牌局的主席,黃家和身體力行發揚和傳承港式奶茶文化。他將大排檔奶茶的市井文化引入市場,於1997 年創立「大排檔」品牌,並在2009 年創立「金茶王」,讓港式奶茶成功名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家和之於港式奶茶,總有一股孜孜不倦的匠氣,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香港許多品牌經久不衰的原因。

 提起港式奶茶,一定繞不開英殖民時期的文化影響和香港人的本土創新。英國人將精緻下午茶的飲食習慣引入香港之後,當時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較低的香港華人喝不起正統餐廳內的錫蘭紅茶,許多大排檔自創出粗幼錫蘭紅茶沖泡、煉奶融合的港式奶茶。隨着時代變遷,茶餐廳、黑白淡奶、冰室文化也隨着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靡進入內地人的視野,港式奶茶逐漸成為香港的身份象徵。

 「奶茶對我來說,是童年、故鄉、情懷的味道。我父親於1932 年創立捷榮辦館(現為捷榮咖啡),從小和咖啡豆、茶葉打交道的我,在北美讀書時依然保持着去當地茶餐廳喝下午茶的習慣。」回到香港之後,黃家和將自己對奶茶的喜愛化為動力, 開始逐步打造自己的「奶茶帝國」: 「味蕾的記憶能夠穿越時空,正如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裏嘗一口瑪德萊娜蛋糕,曾經的記憶就緩緩湧現一樣。做餐飲、做品牌不僅僅是一樁生意,打磨一個牌子是慢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資本逐利的心態,但從長遠來看,品牌背後承載的是精神文明和理念。」

 黃家和做了幾十年奶茶生意,宣揚港式文化的熱情不減: 「『國際金茶王大賽』到今年已經舉辦了12 屆,歐洲、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都有分賽區,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實體比賽轉為線上進行,依然取得了近150 萬人參與評選的優異成績,也讓我看到內地市民對港式奶茶的熱情,讓我感到數十年的堅持沒有白費。」

 本土市場只能賺「蠅頭小利」

 在一次聚餐上,相識的香港老先生向記者娓娓道來蠔油的不同: 「別小瞧一瓶調味品,背後的學問可大著呢。從鮮蠔中熬製出的味道有鹹中帶甜的口感,深咖啡的色澤和黏稠的質感都讓它有別於普通的醬油。」優良的品質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宣傳,讓像李錦記蠔油一樣的香港品牌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香港的「味道」,香港的品牌,也成為香港融入大灣區、參與雙循環的利器。

 的確,在一向以外向型經濟為底色的香港,區區700 多萬人口的本土市場為香港企業帶來的只算「蠅頭小利」,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才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持續一年多的修例風波、持續了一整年的疫情以及「封關」,不僅讓港商無法打通內地市場,一些國外生意也陷入了停頓。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談到: 「很多會員企業都在內地設廠,疫情爆發後,許多人只能通過線上溝通管理生意,一些需要面談、簽約的事宜不得不停滯,直到現在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措施。廠商會為了幫助會員企業適應線上營銷,開辦了許多網上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論怎樣,展覽、線下零售的銳減和全球經濟的整體下滑,都讓很多企業並不看好未來一年的經濟前景,控制疫情、開拓內地市場成為未來發展的希望。」

 1934 年成立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 參與過香港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早期的國貨崛起、改革開放時的內地建廠、新時期的品牌重塑等,都與香港隨着時代變化的發展一脈相承。面對這次新冠疫情,香港廠商的應變似乎有點力不從心。史立德說: 「轉變遲緩是有原因的。從抗疫效果和經濟恢復情況來看,中國內地作為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是廠商急待開發的市場,但兩地的文化差異、銷售模式、人脈資源等因素讓香港廠商進軍內地難度重重,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解決;加上許多香港廠商逐漸將市場轉移至東盟、非洲等勞動力更廉價的地方,資源開拓整合與營銷策略的改變成為廠商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

 香港廠商應做品牌締造者

 以去年初「口罩荒」為例,在全球防護性物資緊缺情況下,本港廠商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重建廠房、研發生產、推廣上市的流程, OxyAIR Mask、Family Mask、MASKDPT 等本土品牌已在旺角、銅鑼灣等地開設門店,優良的品質和充滿創意的設計為港人的OOTD(日常穿搭)提供了更加多樣的選擇。「注重品牌研發和質量安全是香港的特色,比起生產鏈的『再工業化』,香港廠商更應將重點放在研發、管理和創意設計方面,擔當『大腦』的角色,進而促進生產鏈的進一步完整。總的來說,香港廠商不僅僅是一個物品的生產商,而是一個品牌的締造者。」史立德說,如何從本土中來,到國際中去,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要對目標市場進行調查。帶著港式奶茶走訪世界各地的黃家和在這方面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推廣港式奶茶,背後推廣的其實是香港近100 年的本土文化,北方人喝的奶茶和南方的奶茶是不一樣的。有一屆『金茶王大賽』北京賽場出了一個內蒙古的做茶師傅,他用馬奶沖泡的奶茶與港式奶茶截然不同,我意識到不同地區的品牌推廣要進行市場調查。」相比起生活差異較大的北方,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地理位置、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相似,特別是在國家大力推廣下,7000 多萬人口的龐大市場為香港品牌進軍內地市場提供了動力。史、黃兩位會長均表示,許多會員廠商主要在內地進行OEM 代工生產,很少在內地推廣自己的品牌,今時今日他們也想在內地有一番作為。

 其次,要了解和學習目標市場的推廣渠道。史立德直言,香港廠商和品牌長期以本地和外銷為主,宣傳推廣渠道依然比較傳統。而內地互聯網新生態催生了新的產品推廣渠道,不同的社交媒體、直播帶貨以及隨之影響的消費者習慣,對於許多香港廠商來說都是新知識: 「比如,一些老闆習慣了Facebook 和WhatsApp,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對他們來說就是新領域,推廣渠道亦是如此。疫情之前,廠商會曾組織過多次考察內地的活動,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可以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也能更好地了解當地,如今持續一年的封關讓亟須轉型的港商再次『摸著石頭過河』。」

 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最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助推器。「當前,中央政府正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加速從『世界工廠』邁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特區政府應進一步鼓勵和協助港商加快『出口轉內銷』的策略轉型,提供便利安排。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兩地產品檢測標準、增值稅減免方面提供更多協助。」史立德提到,許多中小型企業在打通內地銷售渠道方面力量不足,需要政府真正起到牽頭作用,帶動企業升級轉型。

 經濟發展和業務拓展的前提離不開疫情控制,史立德與黃家和都講到,香港政府推出的保就業計劃和「防疫抗疫基金」一定程度上紓緩了部分企業的經營困難,但需要精準投放資源於有需要領域、針對部分行業制訂進一步的解困措施。黃家和說: 「相比起其他國家的財政困難,香港政府的儲備還是比較充足的,但救濟金有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最重要的是加大疫情控制力度, 貫徹『嚴防輸入、內爭清零』的目標。」

 「升級轉型」助香港品牌走向世界

 「疫情時期,對於企業完成升級轉型是最好的時間!」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對中新社記者指出,這是自己一年來最大的感觸。面對不斷反覆的疫情和不太明朗的全球局勢,他說,作為國內和國際的商貿樞紐,香港的優勢地位並沒有改變。

 「升級轉型的方式很多種,過去一年內港商最主要的方式是:拓寬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步入數碼化、提升品牌效益等。」劉會平表示,貿發局今年4 月推出的「T-Box」計劃,即幫助港企提供應對逆境的轉型服務項目,至今已經有超過1000 家企業參與。「我感到很鼓舞,即使環境艱難,港商也願意朝著積極的方向去嘗試,這也體現了他們的韌性。」

 參與「T-Box」計劃的企業大到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小到一間位於長洲島的紀念品店。劉會平介紹,這家微企紀念品店的第一個目標是「走出長洲島」。它的商品透過貿發局「香港·設計廊」在市區的陳列,吸引了專程前去長洲查看他店舖的外國客人, 「香港設計在國際上有一種名牌效應」。

 劉會平表示,無論經濟形勢怎樣、公司多大規模,都須考慮升級轉型。他介紹,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提升品牌效益之後的商機很多,有紡織企業今年成功從製衣開拓到製口罩業務,也有企業將原本針對歐美市場的產品轉銷至東南亞,業績甚至好過上一年。「我對未來的展望是積極的,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市場,哪裏有商機我們都會引領港商關注。2021 年重點是大灣區。」

 今年二季度,貿發局會搭建「GoGBA」一站式支援平台,支援商家落地大灣區。劉會平說, 「我們發現海外商會對大灣區的興趣甚至比港商還濃厚。」他指,在全球經濟疲弱的狀況下,國家經濟「雙循環」的概念對全世界都是良好機遇。香港可以為外商提供物流、基建、科技、知識產權等方面加持,幫助他們以「大灣區為試點」,從7000 萬人的市場,推廣到整個內地市場。

 貿發局過去也經歷了升級轉型,博覽會和論壇轉至線上,但國際覆蓋率擴大了,也開拓了新營商領域。劉會平表示,線上展會運用人工智能為參與者進行商業匹配,促進更準確、高效的交流,成為貿發局的獨特優勢。據介紹,與2019 年相比,去年12 月初網上電影展的買家增加40%,研討會收看人數增長了10 倍;11 月的亞洲物流航運及空運會議(ALMAC)吸引了超過59 個國家的參與者,同比增加84%;夏季和秋季採購匯「網上展」的展商和買家都增加了一倍;第五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更吸引了印尼總統參與, 「疫情下東盟地區更需要投資,也非常想和我們(香港)配合。」

 劉會平表示,疫情之下,香港在醫療科技研發和應用的專長可打造成香港新名片。他預告,今年貿發局將與特區政府聯合舉辦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探討亞洲醫療健康產業的前景及商機, 「這是我們全新的領域,希望香港未來也能成為東西方醫療健康市場的樞紐。」(記者 呂明霞)

[责任编辑:刁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