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預算案宜加強紓困減負-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預算案宜加強紓困減負

2021-02-26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 劉炳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4日發表他在現屆政府的第4份財政預算案,目標是「穩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預算案共203段,詳述他短中長期的財政理念,涵蓋土地房屋、經濟發展、人才培訓、改善民生及青年前景等問題。預算案的其中一個亮點,是向全港18歲或以上的永久性居民及新移民,每人派發電子消費券5000元,支援香港的經濟及疫情困局。在支援中小企業方面,特區政府有以下措施:一,寬免商業登記費;二,寬減100%利得稅,上限10000元;三,寬減非住宅差餉,首兩季每季上限5000元,後兩季每季上限2000元;四,延續補貼非住宅水費及排污費額外8個月的75%,上限分別為20000元及12500元;五,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推出由政府作100%擔保的特惠低息貸款,申請期延長至年底,支付申請者18個月的租金及薪酬,上限為600萬元;六,向BUD專項基金注資15億元,提高企業資助上限至600萬元。這些措施可以紓緩業界的財政負擔,但方向及力度仍然不足。

 推動產業更多元化

 香港經濟傾重於旅遊及服務行業,社會動蕩及肺炎疫情的影響即時立竿見影,酒店、餐飲、零售行業淪於百業蕭條,可見香港經濟多元化,實在急不容緩。香港最新的失業率是7%,乃近17年新高。特區政府應該考慮多方面的產業,包括製造業、有機農業、中醫藥業及其他創意產業,增加不同職位及人力需求。年輕人多出路,可以增加歸屬感及免受政客唆擺。筆者建議優先考慮有潛質的港資企業回流,資助智能生產,其產品要出口外地及符合CEPA要求,免稅返銷內地。BUD專項基金以一比一配對形式,提升品牌及生產力,地區涵蓋內地、東盟十國及與香港已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每個企業上限由400萬元增至600萬元。如果BUD專項基金再度放寬,容許回流的港資企業申請,包括生產值較高的珠寶加工及電子產品裝嵌等,可以加速香港的工業化。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了「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為香港的工業尋找新方向及為經濟多元化定位。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有建設性的組織,但執行時不能墨守成規。委員會不應太集中於高科技的產業,因為這並不是香港的強項,而且投資不菲。香港有很多優勢可以加以利用,例如香港是世界「長壽之都」。香港投資推廣署可以發揚這個美譽,然後吸引國際有品牌的藥廠來港生產藥物、疫苗及健康補充食品。農業生產及自動化也應該列入討論範圍,這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全民健康問題。香港生產力局可以協助港資企業回流,提供技術支援,如何在香港的多層工業大廈生產。當然,舊式工廈亦要翻新活化,以配合先進製造業的運作。

 有關5000元電子消費券的措施,筆者認為可一次性為八達通持有人增值5000元,3個月內消費有效。此舉除了簡化分發程序,更有效地減少病毒傳播。筆者經常逛街市,發覺部分街市環境衛生情況惡劣,而現金交易更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除了檔主不注重衛生外,其實顧客也應負上責任。對於一些檔口,例如燒臘檔,檔主斬燒臘及收錢都是用同一隻手,顧客絕對要杯葛罷買,以儆效尤。街市最理想是以八達通支付,減少人手及錢幣的接觸,避免病毒交叉感染。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向願意安裝八達通機的中小企資助,包括按金、安裝費及手續費。有部分中小企不願意用八達通支付,原因是他們不想公開營業額及繳交所得稅。特區政府為鼓勵中小企使用八達通支付系統,可以增加一項八達通交易免稅額,例如凡業界安裝八達通支付系統,可得50萬元免稅額,即營業額減貨價,營運支銷及50萬元,估計需要報稅的情況應該很少。同時,的士安裝八達通機後,可以在車身加上標誌,使乘客有所選擇。

 借力消費券 令八達通普及

 香港已有疫苗接種,新增確診人數每日徘徊於10至20宗左右,可謂曙光漸露,但香港有不少中小企業因疫情而生意大減,入不敷支而要裁員。筆者建議目前暫時擱置最低工資法例,即時薪最少37.5元;雖然員工收入減少,但他們可以共渡時艱,互相體諒。至於法定及公眾假期的統一問題,亦應疫情過後才討論。希望勞僱雙方在此艱難歲月,能夠同舟共濟,以沫相濡。

[责任编辑: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