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都可以造」看王傳福的戰略邏輯-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從「什麼都可以造」看王傳福的戰略邏輯

2021-03-04
来源:香港商报网

 3月3日,在新一期企業家隨訪式對談節目《酌見》中,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對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兩位自稱「半個老鄉」的大佬以故事下酒,三杯兩盞下肚,王傳福酒後吐真言。

 「什麼都可以造」

 相信看完這期《酌見》的人都有同一個感覺,比亞迪什麼都能造。從電池、電子到汽車到新能源到軌道交通,還有半導體、口罩等。有網友神評:在比亞迪身上看到了前四次工業革命。

 讓俞敏洪可能包括很多觀眾不解的是,王傳福是怎麼把握住一次次機遇,做出超前眼光的戰略布局的。看完整期節目終於有了答案。

 比亞迪的發展就像王傳福所說的,戰略不能賭,每一步都是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科學驗證的,而且是以社會需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底層邏輯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將永遠處於被動地位」

 王傳福的技術就是電化學和材料學,他27歲時就已經是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301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但他的夢想是做一名企業家,將自己研究的技術進行產業化。1993年,一個讓王傳福實現夢想的機會從天而降——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他被委任為總經理。

 到深圳之後,王傳福發現,隨着流動電話的普及,電池產業一度成為「貴族產業」,而在中國還未出現擁有二次充電電池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國外的廢舊電池在中國都是香餑餑。當時國內也有不少廠家在做充電電池,但基本上都是外購電芯來做組裝。

 王傳福認為,對於企業來說,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將永遠處於被動地位,甚至被淘汰。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比格電池總經理,扔掉「鐵飯碗」,下海單幹。

 比亞迪不僅填補了國內二次充電電池的技術空白,還一度超越全球電池巨頭三洋、索尼,成為摩托羅拉、諾基亞第一個中國鋰離子電池供應商。最高時,全球每三個手機,就有一個手機使用了比亞迪的電池。

 電池做得這麼好,為什麼後面還要做那麼多產業?王傳福說:「我們這一代人的骨子裏就是骨氣。我們中國人不笨也不懶,為什麼在全球沒有拿到相應的地位?我們就是為了爭一口氣。」

 「變革年代,技術起決定性作用」

 2003年1月,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進入汽車行業。一個對汽車毫無所知的電池企業來做汽車,媒體、股東、基金都在驚訝,甚至連比亞迪員工都不理解。很多基金經理勸王傳福放棄收購計劃,甚至有人威脅他:「如果你堅持收購,我們就拋售比亞迪的股票,直到拋死為止。」

 「收購當天,質疑、懷疑,紛至而來,一個做電池的,怎麼能做汽車呢?汽車和電池能比嗎?但當時對我們來說不是干不乾的問題,是怎麼幹的問題,我們已經看好了,就肯定要干。」王傳福說。

 在本期節目中,王傳福非常重視數據和邏輯關係。他認為,技術可以讓人的思維更深,眼光變得更遠。比亞迪什麼都可以造,底氣就是技術,在發明家的眼裏,沙漠都是能源。很多人看到比亞迪做了電池做了汽車,還做太陽能、儲能等,這點其實也沒有離開王傳福的邏輯。他強調,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技術越來越起決定性的作用。在一個行業平穩期可能管理是第一推動因素,但在行業轉變時,技術會跑到第一的位置。

 王傳福認為,如果把中國沙漠面積的1%鋪上太陽能電池板,就可以解決全中國的用電。太陽能是人類再往後一百萬年甚至兩百萬年,真正可以依靠的能源。同時,針對太陽能的儲存問題,比亞迪開發了儲能電站。

 「把產業做大,為國人爭面子」

 節目中王傳福強調閉環管理,比亞迪整個戰略其實就是堅持閉環管理,太陽能+儲能+電動汽車全產業鏈全市場產品,實現了從能源的獲取到存儲到應用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不僅有利於解決空氣污染,還有助於解決國家的能源危機(目前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

 在這個鏈條上,比亞迪從治污到治堵,打造出雲巴等軌道交通產品,從本期節目中也能看到,其實在戰略上也是一脈相承。王傳福的邏輯就是以問題為導向,哪裏空白補哪裏,哪裏卡脖子就解決哪裏,社會需要什麼就造什麼,形成解決問題的閉環。比亞迪跨界援產口罩和熔噴布,甚至做任何新的產品也就不那麼驚奇了。

 當然,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王傳福的這些超前戰略,俞敏洪說王傳福一直在質疑聲中前進,王傳福直言:「市場需要一個教育和啟蒙。」事實上,從某方面講,王傳福也確實是「教育家」。電動汽車已經在全球證明,軌道交通也必將像電動汽車一樣。

 王傳福表示,比亞迪做這些就是為了責任,就是希望能夠把產業做大,為中國人爭一個面子,爭一口氣。(記者焦家志 通訊員劉家為)

[责任编辑: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