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藥王」孫思邈滴血判生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藥王」孫思邈滴血判生死

2021-03-06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  本文講的是唐代大醫藥家孫思邈的故事,他是京兆華原人士(今陝西銅川市),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醫療經驗,不斷走訪及紀錄整理醫案病例藥物應用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他一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研讀《黃帝內經》、《傷寒染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用畢生精力寫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不但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設立婦科兒科專科,聲明這是「崇本之義」。

  話說,一天,孫思邈外出行醫,遇見一列出殯隊伍迎面走來,他在路邊避讓觀看,見棺材底滴出的鮮血,經他仔細辨看及行醫經驗直覺,他斷定棺材中的人還沒有死,叫人盡快打開棺材,見棺中躺著一名青年婦女,面黃如紙,小腹隆起,襠下滲出鮮血。婦人丈夫哭訴,昨天要生產,卻不幸難產而死。孫思邈試了試婦人的鼻息和脈象,及時取出二根銀針,扎了下去,孕婦很快便蘇醒過來,周圍人十分驚奇,正所謂「起死回生」之術。

 

  孫思邈又送病人丈夫一個藥方、一幅圖,囑咐他趕快抬病人回家,喝下這帖藥,再按圖接生,保母子平安。病人回家後,照做,果然順利生下一個小孩。《歷代名醫圖贊》稱「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後人孫思邈醫術高超,有「起死回生」的本領,但更重要的是顯示了孫氏高超的,出神入化的望、問、聞、切四診中的「望診」能力,單憑棺材底滴出的鮮血狀態,判斷生死。高明的醫生憑着自己在臨床對疾病的多年修煉體會凝神靜慮、體悟精微,以意為解的直覺辨識,「醫者,意也!」就會心領神會地抓住患者哪怕是一些細小的「特徵」表現,都會猶如「條件反射式」的迸發出「全憑直覺靈感」的判斷反應,作出正確的臨床診斷。但是那些沒有「得道」,修行不足的粗疏醫生,即使患者某些病症的「蛛絲馬跡」放在他面前,他也分辨不出來。在今社會,對醫生來說,有的被人稱為「庸醫」,有的被病人稱讚為「良醫」,大概就是這點區別吧!(文:吳文豹)

筆者簡界: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