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人才保障-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參政議政】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2021-03-09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席 涂輝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眼下,粵港澳大灣區構建起的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已初具雛形。大灣區涉及「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這些屬性既是大灣區的特色和優勢,也是其建設的難點和重點所在。由於三地在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行政政策、社會形態以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區域內產業發展要素流通不通暢。為此,可以在人才政策、人才配置、人才流動等方面,拓寬互聯互通路徑,打破灣區內人才流動的限制,從根本上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且可持續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2019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中,香港與其他城市的人才往來率大大低於深圳和廣州。可見,灣區內人才交流仍存在較大的啟動和互補空間。而人才流動不均衡,則會降低不同城市間、不同產業間的融合程度,導致區域發展不協調,長遠將不利於大灣區整體的協同發展。可由粵港澳三地政府牽頭,參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機構設置,設立「大灣區人才工作辦公室」,負責灣區內人才工作決策部署及各類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服務工作,為推進人才一體化運行搭建統一的協調平台。同時,聯合三地的權威專業機構成立「大灣區專業人士學術及職業資格評審委員會」,出台具認受性的大灣區人才互認機制,推動三地開展專業領域人才的學歷認證、職業資格、執業資質等方面的互認和評審,為人才跨地區流動奠定互認基礎。

 為了助力大灣區人才、地區、產業之間的精準匹配和良性互動,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打造大灣區人才搜索資料庫。整合三地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服務等方面的措施和政策,完善人才信息;同時,協調三地共同定期發布和更新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動態,及時更新各地緊缺人才清單,助力人才與企業精準匹配。在此基礎上,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人才資料庫,按專業、學科、研究方向等不同維度搭建人才評價體系,為灣區內企業引進合適人才、優化人才配置,提供科學、精準的資料支援。

 中央曾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粵港澳大灣區是內地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集聚了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資源。為此,建議完善三地口岸合作機制,設置產業要素綠色通道。比如,人員流動方面,可先由高端人才開始,由三地政府和港澳出入境部門發放「大灣區高端人才通行證」。持證人於灣區內出入境時可免除簽證手續及可使用自助通關係統;在大灣區內機場、高鐵車站、銀行等設立「高端人才優先通道」,高端人才可在專門櫃枱辦理手續,以及在專門通道接受優先安檢、登機、乘車等。另一方面,放寬高端人才的居留期限,允許持證人在灣區內任何城市短期居留,最大程度地便於人才在灣區內自由流動。物資流動方面,在出入境口岸設置科研物資快速通道,簡化物資通關申報手續,在安全可控的條件下,放寬粵港澳三地科創資金的跨境投資限制和科創資料資訊的跨境流通。

 當下,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以大數據、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領域,正深刻改變國家間的競爭優勢。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則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推動灣區內人才高效流動,充分釋放人才紅利,方能助力大灣區打造為具影響力、競爭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责任编辑: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