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圳最早的黨組織在光明誕生-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圳最早的黨組織在光明誕生

2021-03-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光明原屬於深圳寶安區,光明新區成立於2007年8月,是深圳市設立的第一個功能新區 。2018年5月,國務院同意設立深圳市光明區,下轄光明、公明、新湖、鳳凰、玉塘、馬田6個街道。光明是深圳西北部的一片紅色土地,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這裏誕生了深圳地區最早一批中共黨員,這裏建立了深圳地區最早的黨小組。

    1924至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深圳地區示意圖(選自《定格紅色——深圳地區革命歷史圖集》)

 深圳地區最早一批中共黨員

 五四運動前後,在各地軍閥連年混戰下,深圳地區人民生活艱難,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無時不捐,無物不稅。光明地域農村政權掌握在土豪劣紳手中,他們橫行霸道,魚肉鄉民。光明人民在各種苛捐雜稅壓迫剝削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工農群眾在反動勢力的殘酷壓迫之下,必然產生革命的要求,力求團結起來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求得解放,這為深圳地區黨組織的建立和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創造了條件。

 1924年1月,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7月3日,以國民黨名義開辦、由共產黨人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辦。1924年下半年,中共廣州地委派遣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期學員共產黨員黃學增、龍乃武和何友逖,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的身份來到寶安縣,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發展黨組織。黃學增、龍乃武以建立國民黨基層組織的名義進行活動。他們起初與各村士紳搞好關係,在農村開展工作,並介紹其中的優秀分子加入國民黨,成立國民黨鄉區分部,建立與土豪劣紳作鬥爭的基礎。以此作為掩護,再從中吸收先進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各鄉黨小組。至1925年底,已在全縣建立起11個黨小組。

 1924年8月,黃學增、龍乃武和何友逖到寶安縣,首先在第四區(沙井)、五區(松崗、公明)一帶農村開展農民運動,並積極從事建黨工作。其中,黃學增駐五區,龍乃武駐四區,何友逖駐三區。是年年底,黃學增、龍乃武在四、五區發展了寶安第一批共產黨員麥福榮、麥金水、陳細珍、麥牛、潘壽延、潘國華、潘滿容等。其中,麥福榮、麥金水為公明周家村人。

    第一、二屆中共寶安縣委舊址(現位於光明區新湖街道辦的樓村陳氏宗祠)

 深圳地區最早的黨小組

 1925年,隨着黨員人數的增加,各區在黨員較為集中的鄉村建立起黨小組。公明樓村、周家村均成為寶安最早建立黨小組的鄉村,其中,樓村黨小組在樓村琬璧公家塾成立,組長陳義妹為樓村人;周家村黨小組組長為麥福榮。至當年年底,寶安縣先後在全縣5個區建立了11個黨小組,分別是:第五區的樓村黨小組、周家村黨小組、燕川村黨小組;第四區的福永黨小組、新橋黨小組;第三區的黃貝嶺黨小組、蔡屋圍黨小組、上步黨小組、皇崗黨小組;第二區的固戍黨小組;第一區的陳屋(南山村)黨小組。其中,新橋黨小組含玉律村(今屬光明區)黨員。

 樓村、周家村等各鄉村黨小組以國民黨鄉區分部為活動中心,先號召群眾加入國民黨,然後從中再吸收中共黨員,最後發展成立鄉農民協會,掌握鄉村基層政權。此外,黨小組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學習,由黨組織領導人龍乃武、鄭奭南巡迴主持,組織黨員討論時事,幫助黨員認清形勢,掌握鬥爭方向與政策,對提高黨員素質起到了一定成效,為光明地區農民運動的率先興起奠定了基礎。

 樓村農民運動率先興起

 1922年10月,中國農民運動先驅、共產黨員彭湃建立海豐赤山約農會,次年又成立海豐總農會,廣大農民團結在農會周圍,向封建反動勢力展開激烈的鬥爭,獲得勝利。全省農民運動迅速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在這個基礎上成立了「惠州農民聯合會」,後又擴大為「廣東省農民聯合會」。1924年,共產黨員黃星南、楊國輝等人在惠陽高潭區領導的農民運動,向反動軍閥官僚、土豪劣紳展開鬥爭,實行減租減息。光明地域農民在周邊地區農民運動的直接影響和鼓舞下,也積極投身於黨組織領導的農民運動熱潮之中。

 1924年8月,共產黨員蔡如平在東莞縣霄邊鄉發起組織東莞農民協會,鄰鄉農民踴躍參加,光明樓村、水貝以及寶安羅田、燕川、塘嚴涌、沙浦等鄉農民紛紛入會,9月劃歸為東莞特別區農會。

 樓村農民除積極參加東莞農民協會外,隨着入會農民數量的激增,於1925年3月22日正式成立樓村鄉農民協會,入會農民約500人,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代表黃學增、東莞一區農會代表蔡日新出席成立大會。

 樓村鄉農民協會成立後,樓村黨小組長陳義妹在琬璧公家塾整訓農民起義隊伍,改編農民自衛隊,組織武裝暴動,成為寶安縣農民運動蓬勃開展的主要地區。

    中共寶安縣黨組織創始人黃學增(《深圳紅色史跡尋蹤》)

 

    中共寶安縣第一屆委員會書記鄭奭南(《深圳紅色史跡尋蹤》)

    光明地域農民運動蓬勃開展

 1925年4月,寶安縣農民協會成立,鄭奭南、陳芬聯、潘壽延任縣農會常務委員。此時,全縣已有含光明在內的第五區等4個區農民協會,樓村等鄉農民協會發展到34個。縣農會成立後,各區鄉農會更普遍地建立起來,會員人數迅速增加。

 8月,全縣除第六、七區兩個區外,其餘5個區先後成立了區農民協會。其中農民運動工作開展得較好的是第三、四、五區,有80%以上的鄉村建立了農民協會。當時,光明地域所在的第五區設在黃松崗墟,樓村陳義妹、周家村麥金水任第五區農民協會常務委員(另一名常委為陳細珍)。觀瀾地區人民也積極參加農民運動,白花洞等村成立了農民協會,並湧現出不少農運骨幹分子。

 寶安縣農民協會成立後,明確了各級農民協會的任務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向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作鬥爭。為了打擊反動勢力,保衛農會,縣農會還組織成立農民自衛軍模範隊。光明地域所在的寶安縣第五區農民協會,根據縣農會確立的任務,成立了數十人的農民自衛軍,主要是打擊土豪,保衛農會。第五區農民協會還先後派20名自衛軍隊員參加縣農民協會組織舉辦的兩期農民自衛軍訓練班,在3名黃埔軍校學員幫助訓練下,第五區農民自衛軍的思想和戰鬥力有了顯著提高。

 1925年4月27日,東寶兩縣農民聯歡大會在東莞霄邊鄉召開,包括光明地域區鄉農會在內的10餘鄉代表1000餘人到會,武裝農民自衛軍數百人。當時,四五區的土豪劣紳勾結官僚,操縱民團,欺壓農民,破壞農會,無惡不作,有「三大害」、「四大臭」、「八大魔王」之稱。農民自衛軍建立後,首先攻打最反動的沙井民團,豪紳陳炳南、陳翼朝連夜潛逃,二、四、五區的民團組織也隨之土崩瓦解。(記者 黃鳳鳴 通訊員 光明融媒)

 頂圖:樓村琬璧公家塾(新湖街道供圖)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