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漸熱投訴勁升 多涉貨不對辦 民建聯籲加強監管-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今日商報 > 香港新聞

網購漸熱投訴勁升 多涉貨不對辦 民建聯籲加強監管

2021-04-06
来源:

【香港商報訊】記者馮仁樂報道:在疫情肆虐下,本港在有愈來愈多人選擇網上購物。據消費者委員會數字顯示,近年接獲透過網購的投訴數字持續增加。民建聯昨日公布一項關於網購的調查顯示,逾六成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增加網購,其中超過一成的網購開支較平常網購增加3000元以上,超過四成半受訪者曾發生不愉快的網購經驗,大部分涉及貨不對辦及貨品有瑕疵等問題。民建聯建議消委會加強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處理跨境消費投訴,政府亦應研究監管電子商貿,包括設立冷靜期等。

退貨及退款手續繁複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以電話訪問3212人,33%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有網購習慣。當中,61.7%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增加網購,其中37.2%網購開支較平常增加100至500元,28.5%增加開支500至1000元,增加3000元以上的佔11.8%。調查顯示,46.5%受訪者曾有不愉快的網購經驗,多數是貨不對辦32%,其次是貨品有瑕疵30.4%,遲送貨9.1%,退貨安排複雜7.7%等。

近六成人選內地平台網購

調查發現,受訪者最常使用為內地網購平台,有58.3%,本地為29.4%,海外的最少有12.3%。至於網購貨品種類,首四大類依次為家品雜貨24.8%,其次是日用品21.9%,食品18.1%,時尚服飾12.8%等。選擇網購的主要原因,為方便佔34.4%,價錢平18%,種類多17.2%,因疫情不想外出購物16.4%等。

民建聯指出,單靠網上購物平台提供的相片或文字陳述,未能實體看見貨品便作出購買決定,待收貨後才發現貨品的質素與實際期望有落差,即使網購平台聲稱可以提供退貨或退款保障,惟手續繁複甚至難以追討,消費者最終可能要自行承擔運費或匯率差額的損失。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仿效海外國家研究監管電子商貿的公司及商號,包括制訂保障電子商貿消費者的特定法例;設立冷靜期,以便消費者可在確認訂單起計,直至收到貨物後的若干日內取消交易的安排;以及利用收費較低的方式,協助買賣雙方協調糾紛申訴及處理索償。

民建聯倡加強跨境執法

同時,對於網上商戶的不良營商手法,海關應加強執法行動,警方亦應加強監察各類網上騙案的趨勢,並與本地、內地及海外的執法機關保持緊密聯繫,打擊有關騙案;建議消委會加強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處理跨境消費投訴,加快處理時間,適時解決相關消費糾紛。

消委會回覆表示,疫情影響消費模式,去年網購投訴有13642宗,按年升幅近兩倍。消委會按既定機制處理投訴個案,提醒消費者光顧有信譽的網店,收貨時檢視貨品數量和質量,付款時應了解是否涉及境外網店,或以個人名義收款。一旦付款後未能收到貨品,追討損失可能有困難,消費者亦適宜選擇有退款機制的付款方法。

消委會指,前年已經與中國消費者協會達成合作協議,透過加入中消協「電商消費維權直通車平台」計劃,拉近與內地主要網購電商的合作關係,處理跨境消費投訴。至於政府亦須加強執法,並適時引入新法例,應對網上消費不斷衍生的問題。

[责任编辑: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