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有片|一心一意補舊衣 一針一線皆故事-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手藝】有片|一心一意補舊衣 一針一線皆故事

2021-04-17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每到換季時候,總能收拾出一堆不再穿的衣物,這些衣物或者已不再合身,或有些許破爛,又或是衣物背後藏着昔日回憶,讓人不捨扔掉。其實,坊間還有碩果僅存的改衣匠,像記者今次採訪的蔡太(葛月芬),經她手縫補的衣物,即使原本已破舊不堪,也能重新煥發生機,修復的是舊衣,也是回憶。


蔡太(葛月芬)在藍田的小店幫街坊顧客修改衣物,憑純熟手藝獲得「(衣)車神」稱號,丈夫蔡先生則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妻子。

  藍田匯景廣場內雲集大大小小的店舖,如同迷宮一般,記者走到商場尾端,才找到今次要採訪的改衣店。在店外已聽到從內里傳來的「噠噠噠……」車衣聲,一種久違了的聲音。蔡太與丈夫蔡先生各坐店內一隅,二人幾乎被衣物包圍,神情專注地工作。

蔡太與丈夫各坐一邊,蔡太負責車衣,蔡先生則負責裁剪及熨燙。

 「織」年累月

 年屆六旬的改衣師傅蔡太於上世紀70年代從上海嫁到香港,當時香港紡織製衣業蓬勃,蔡太順理成章入行成為製衣女工。她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從小被告知女孩要懂針黹才嫁得出,這門手藝我很純熟。」憑着深厚的針黹基礎,這位上海姑娘在製衣工廠學得特別快,從剪線頭開始,再到不同部門工作,摸索衣服的製作技巧,甚至因為手藝出眾而當上「大學姐」,指導其他女工。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工廠紛紛北上,蔡太職位不保,唯有另覓出路。 「最初我開了一間改衣店,但為了照顧子女,經營了數個月便因分身不暇,做不下去了。」後來子女長大,蔡太決定重操故業,在16年前再次開店,與身為洋服店裁縫的丈夫一同經營位於藍田的100平方呎店舖。她坦言,當年開舖時十分擔憂,「擔心沒有客人,幸好朋友幫忙宣傳,靠手藝與實惠價格吸引顧客。」兩夫妻憑着在製衣工廠、洋服店累積的經驗與手藝打出名堂,並在4年前,搬到商場內另一間更大的舖位。

 在少數舊式屋邨的街市,仍可找到改衣店,但大部分只限為客人改短「褲腳」,或更換拉鍊。至於蔡太的店,大部分要改的不是「奇難雜症」,就是其他改衣師傅不敢改的衣物,而且當中不少都價值不菲,如上萬元一套的西裝、要改成短款的羽絨外套、須重新設計的皮褸等,她統統照改無誤。筆者疑惑,逾萬元一套西裝,若改壞了,顧客要求賠償,豈不是蝕大本?蔡太一臉自信地回答:「改衣之前我會先了解衣服的構造。我什麼衣服都見過、改過,有信心才會接來改。例如這件要替換呢子的皮草大衣,皮草不能以衣車修改,只能用人手一針一線縫紉內裏的呢子。」記者近看皮草大衣的走線,若非事前已知道它被修復過,根本難以看到修補痕迹。蔡太補充:「做這一行,只能靠手藝吸引顧客。」


這件西裝外套要改細兩個碼,蔡太先將外套各個部分拆開,衣袖裁剪至合適長度,再改窄膊頭位及收窄腰位,並改短下襬的長度,最後縫合,修好的成品(下圖)不着痕迹。

 

 編織親情

 看着這件皮草大衣,蔡太憶述曾經改過的另一件皮草:「有一位女顧客帶來一件不合身、款式過時的皮草,我好奇地問她為什麼購買時不試好尺碼才買,而且那款式亦不像年輕女生會穿着的。她告訴我,那件衣服是她已過世的媽媽留下,希望我可以改成她能穿的尺寸。」蔡太當下明白到,這件皮草背後藏着的是對親人的思念,遠遠超出了它保暖、時尚的功能,那份情感令皮草變成了無價之物。雖然這位顧客的要求不容易達到,但蔡太聽到對方的故事後大受感動,決定接下這宗生意,她要親手慢慢挑開皮草內的線,再根據那位女顧客的身形,逐吋逐吋地將皮草改細,少一點工夫、耐性也做不來。


皮草內裏嚴重破損,須全幅更換。蔡太尋找顏色相近的布料縫補後(下圖),無論從外還是從內看,都看不出修補痕迹。

 

 修補幾代人的回憶

 問到哪一類衣服最難改,蔡太不假思索地回答:「旗袍。」旗袍做工精細,因為難以找到相同的絲線,一般很難縫補,加上要剪裁合身,對於改衣師傅來說無疑難度相當高。 「四年前,我改過一件真絲旗袍,那是一件三代傳承、結婚用的嫁衣,製作至今已留傳了55年,從婆婆傳給媽媽,再傳給女兒。這件舊旗袍送來時,領口已經破損,我要找到合適的絲線編織,才能將衣領的大小改得恰到好處。改好後客人很開心,還拍照給我留念。」蔡太邊說邊笑,可想而知她有多滿意那件「作品」。這次改旗袍的經驗,她說得輕描淡寫,但記者不禁要問,不是說很難才找得到相同的旗袍絲線嗎?追問之下,蔡太才說出為了尋找顏色及質地相似的絲線,她跑遍了佐敦、深水埗等舊區,足足找了五趟,才配到合適的絲線。 「舊旗袍是結婚用的,我肩負着他人的婚姻大事,衣領是旗袍重要的部分,不能馬虎。但要改成原本的大小,其實真的很難。」這件旗袍承載着幾代人的記憶,修復它就如修補了美好的時光,或許這就是改衣店存在的意義。

 改出人情味

 蔡太手藝出眾,採訪期間,不斷有客人前來改衣,大多數是熟客或經朋友介紹前來,也有人特地從沙頭角來到藍田。電視藝人陳展鵬曾專程拿皮褸來改,甚至知名西裝品牌都找過蔡太改衣。她的上乘手藝,更吸引某時裝品牌想聘請她做長工,負責替旗下產品改衣,儘管對方開出吸引條件,但蔡太還是拒絕了,全因她放不下一班老顧客,與經營了十多年的店舖。

  蔡太的一雙兒女已經投身社會,並成為了工程師及老師,兩夫婦也到了退休年齡,大可盡享兒女清福,兩老堅持繼續經營的原因,就是不捨得一班熟客,更不想捨棄幾十年累積的手藝。 「女兒鼓勵我繼續工作,她說社會需要我們,不少熟客也叫我千萬不要退休。我也是這麼想,只要身體還能動,便會做下去。」說罷,蔡太又再埋首衣車之中,繼續她那未完的使命。

店舖吸引不少名人光顧,資深藝人王天麗也曾找蔡太修改戲服。


 一部衣車 連繫舊情

 蔡太的改衣店面積不大,卻五臟俱全,不少工具使用多年,件件背後都有故事,最醒目的就是她正在埋首使用的一部舊式衣車。


這部用了三十多年的「電腦衣車」,是蔡太的「老拍檔」。

 衣車上有一塊電子屏幕,在30年前,它可是最新穎的「電腦衣車」,但在現今看來卻是非常殘舊「笨重」。據蔡太介紹,她在1990年代以二手價5000港元購入,在當時來說,價格不菲。 30年來,這部衣車陪伴她改過不少衣服,一起度過了多個夜晚。 「在第一次開店結業後,我做過寫字樓助理,幫人影印、跑腿,當時公司同事知道我懂車衣,想找我幫忙,用的就是這部衣車。」蔡太覺得衣車放在家中不用太浪費,便義務幫同事改衣,想不到他們竟成為藍田新店的第一批客人,不少舊同事直到現在依然光顧她。

 採訪當日,筆者就遇上其中一位老顧客陳太(化名),她表示認識蔡太超過20年,每逢有複雜、昂貴的衣服想改,都會來找蔡太,「坊間也有改衣店,但改得令我滿意的寥寥可數。蔡太改過的衣服,其他人看不出有修改過的痕迹,這才是專業。」陳太不止因為與蔡太昔日有交情而前來光顧,她所折服的是蔡太的手藝。她並熱情地向筆者述說蔡太為自己改過的衣服,以往與蔡太在寫字樓共事的經歷,更笑說蔡太有一個「神級」外號——「車神」,是車衣的「車」。

店內工具充滿歲月痕迹,這部鈒骨車(用作添加衣物領口、衣袖、下襬等鎖邊)有近四十年歷史。

  改衣師傅籲「未病先防」

 一件破損了的衣服如同「病人」,改衣師傅就像醫生,不想衣物穿三數次就變得殘舊破損,可仿效蔡太提倡的「未病先防」理論——好好保養自己的衣服。

 蔡太指出,皮褸是經常被人拿來修改的衣物,除了價錢不便宜,皮褸款式也甚少過時,是長青產品,若保養得宜,穿個十數年也沒有問題。不過,香港天氣潮濕,容易令皮褸發霉、變色,天氣轉冷時,皮革也容易出現龜裂。蔡太建議將皮褸放進衣櫃前可先打蠟:「皮褸千萬不要清洗,只須拿透明的鞋油輕擦皮革,風乾後再放進衣櫃,平日絕不能曬太陽。」

 蔡太補充,羽絨、皮草、毛衣、大衣等昂貴的衣服同樣不須經常清洗,只須用放涼的熱水沾濕毛巾,擦拭最容易髒污的衣領及袖口,再放於通風處吹幹便可。 「切記不可用凍水擦拭,會有機會發霉。衣服不一定髒了就要放進洗衣機,保養衣服是一門講究的學問。」蔡太不諱言,因自小家境清貧,衣服破損了也不會買新的,只能自己修補,因而養成愛惜衣物的習慣,會認真「照顧」每一件衣服。 (撰文:Janice 攝影:馮瀚文)

蔡太指保養皮褸大有學問,而且若破爛了也不容易修補。如這件皮褸肩膀損壞,蔡太計劃將破損的肩膀位換成黑色皮革,兩邊對稱,設計成拼色皮褸。改衣除了靠一雙巧手,也要有創意。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