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大潮起灣區 創業正當時-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大灣區·大未來】大潮起灣區 創業正當時

2021-04-21
来源:香港商報

 深圳河的南北兩岸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南岸,香港新界的郊外山野鬱鬱蔥蔥,幾十年未有大的變化;北岸則喧鬧多年,挖掘機的轟鳴聲日夜不息,建設着日益繁華的天際線。一座新城的青春活力由此迸發。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南岸年輕人被吸引,一路向北。

 00後王一堯2020年大學畢業後就跨過了羅湖橋,加入了深圳一家演示和動畫視頻創作創意平台。她的同事梁楚欣比她晚幾個月入職,此前在香港工作了三年。對於選擇深圳,她說:「這是個前景比較好的地方。」一家環保科技公司的項目2019年剛在香港落地,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余廣滔第二年就把公司搬到了深圳,「趕上國家政策風口了」,內地正在推行垃圾分類……

 如同深圳河中一條洄游的魚,他們正處於一股清晰的潮流中,由北向南,由南向北。2020年,僅深圳前海,這股潮流就攜帶着5164名香港籍人才而來。

 余廣滔的選擇是出於夢想。碩士畢業後,他在香港租了一塊田地開有機農場,他的想法是清晰的:創辦一家社會型企業,為環保與健康貢獻一點力量。

 農場堅持了一年,最終由於經驗不足等原因素關閉了,但這並沒有擊垮余廣滔的夢想。2013年,受到無意中看到的一部紀錄片啟發,用昆蟲生物技術來處理有機廢物的創新成為余廣滔公司的核心技術。

 有了技術後,如何產業化又成為擺在余廣滔面前的難題。「深圳的產業鏈優勢是眾所周知的,再加上內地廣闊的市場,所以北上深圳,很早就在我們的規劃中。」

 2020年9月,深圳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當年12月,余廣滔就在深圳成立了庫基生物(深圳)有限公司。

 余廣滔把公司地址選在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這裏在香港創業青年圈子裏很出名。「夢工場對我們港人的政策很聚焦,前海管理局也給予了我們很多支持,效率很高,上午註冊下午便拿到了公章,這種效率在很多地方是沒有的。」他說,自己很喜歡深圳,現在正在了解子女的入學政策,準備讓太太和孩子也一起來深圳。

 南岸的年輕人重新認識了深圳。

 梁楚欣記得,2018年前如果想在深圳就業得辦一張就業證,醫保、公積金等方面也存在諸多無法銜接的地方,來到陌生的城市,她有諸多擔憂。

 後來,一切都變了。為便利香港居民北上就業,前海於2018年3月率先推行港澳居民在前海工作可免辦《台港澳人員就業證》。隨後不久,國務院宣布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

 深港融合逐漸加深後,為吸引港澳青年來深,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禮包。

 梁楚欣享受到了政策紅利。在香港,她和父母擠在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房間裏,現在她自己租住着一間近30平方米的房間,因為政府的補貼,每月租金僅需要2000元。

 余廣滔多次提及「深圳速度」。此前,他應邀錄了一個紀錄片,向香港青年展現自己在內地創業的經歷,「希望更多香港青年走出來,看看這邊的環境」,他說,「勇敢走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這些年,梁楚欣感受到深港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她說,現在,兩地正在打造1小時生活圈,她期待着繁榮的未來,大家融合在一起,「港人和內地人不想有區別,我們本來就沒有區別」。(來源:中國青年報 /張均斌 林潔)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在大灣區開啟創業之路。新華社

 港澳醫師在穗可拎包執業

 粵港澳三地的人、財、物交流正日趨頻密。近日,履新廣州市衛健委主任一職不久的黃光烈透露,廣州將醫療機構設置審批時限由20工作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醫療機構執業登記由45個工作日壓縮至6個工作日,將港澳醫師內地醫師資格認定事項審批從20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

 黃光烈表示,一直以來,粵港澳三地之間在醫療衞生領域有着廣泛的交流合作,特別是隨着大灣區戰略的推進,醫療合作更加富有深度和廣度,相互間交流日益增多。廣州既是其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方。

 廣州作為中國第三大醫療中心城市,全國百強醫院(復旦版)就擁有9家,許多專科不僅輻射華南,其對於整個大灣區乃至東南亞地區都有着極強的輻射作用。基於此,廣州為港澳居民來穗就醫提供了最大便利,並積極為港澳同胞以及大灣區民眾提供與廣州居民同等、同質的醫療服務。

 一方面,廣州大力推進醫療機構與國際接軌,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祈福醫院等通過JCI認證,醫療服務已達到國際公認標準。同時積極探索醫療機構與商業保險公司簽約或建立聯繫,出具部分英文醫療文書,方便港澳人士後續診療及醫療費用報銷等。並在醫院設置專門的導診台,配備懂外語和粵語的導診人員,提供中英文雙語指引標識等,港澳人士就診更加便捷。

 另一方面,港澳投資者及醫護人員來穗投資辦醫、行醫交流不斷增多。廣州鼓勵港澳投資者在廣州以獨資形式,或與內地合資、合作形式設立醫療機構,同時鼓勵港澳醫師來穗短期行醫。目前,在廣州由港澳舉辦的醫療機構有7家,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61間,在冊港澳醫師25人。去年一年,就有110名港澳人員在廣州報名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其中技能考試通過72人,筆試通過58人。(來源:南方都市報 /王道斌 楊麗雲 黃海珊 穗衛健宣)

 散裂中子源助力灣區科創

 距離香港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廣東東莞,在一片鬱鬱蔥蔥的荔枝林里,坐落着中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科學工程,也是舉世矚目的「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

 2011年10月20日,總投資23億元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在東莞奠基。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考察工作。2017年秋天,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2018年8月23日,經過十餘年的籌備和六年半的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這項「國之重器」使得中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沖型散裂中子源的國家,且技術和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

 中國散裂中子源亦將成為廣東省正在建設的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核心單元。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的成功建設為香港和澳門地區諸多學科的中子散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主要領導先後訪問了散裂中子源,討論合作。香港城市大學與散裂中子源和東莞理工學院合作,建設多物理譜儀。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還與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共建「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並於2020年1月15日正式揭牌,該實驗室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

 2017年8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周邊建設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的構想。從世界範圍來看,同步輻射光源和散裂中子源是兩個具有互補作用的大科學裝置,兩者建設在一處,能夠更好地滿足物質結構、材料性質、生命科學等各方面科研需求,更好地開展世界前沿科技研究。已建成的散裂中子源和規劃建設中的南方先進光源,將形成多種研究手段互補的大科學裝置集群,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的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來源:求是網 /黎海華 侯亞景)

 大灣區將發揮9+2>11效應

 中國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這些世界級城市群星羅棋布般雄踞在華夏大地,如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其中,北雄安、南大灣的「雙子星」戰略意味深長。

 往北望,雄安新區從「紙上」落到「地上」,這座承載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目前,雄安新區已轉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朝南看,粵港澳大灣區從構想來到身邊,一個對標日本東京灣區、美國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在成型。

 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之處在於,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

 粵港澳深度融合,又分工明確,各有特色。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珠三角九市,內地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一位長期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學者這樣評價,從全球灣區的經驗來看,灣區經濟要經過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4個階段,不斷轉型升級。而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相當於4個階段在同一時期就發生了。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各方亮出成績單: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鞏固,人民幣影響力提升;有序推進金融互聯互通,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灣區城市優勢互補,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港澳高校到灣區辦學,三地教育合作掀起新熱潮;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往來互通加強,對接共建優質生活圈……

 南海邊,珠江口,這個面向全世界的新晉世界級灣區,將沿着既定軌道,同向共進,發揮「9+2>11」的效應。(來源:澎湃新聞 /吳怡 湯琪)

 鍾南山寄語灣青 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香港、澳門青年能夠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個好的發展平台,更好發揮作用,發揮自己的特長。

 鍾南山說,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定的國際化優勢,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廣東與香港、澳門以及國際醫學界密切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他說:「香港、澳門青年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來源:新華社/劉開雄 徐弘毅)

 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遠眺珠江口,一碧萬頃,伶仃洋面一片生機蓬勃。

 珠江腹地,7000萬人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2019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兩年過去,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經濟總量超11萬億元的大灣區,蘊藏的潛力舉世矚目。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在廣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帶動下,粵東粵西粵北乃至泛珠三角腹地串珠成鏈,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超過11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生產總值的1/7。其中,廣州GDP超2.5萬億元,深圳GDP為2.76萬億元。廣州、深圳作為城市群中的 「領頭雁」,成為經濟跨越發展的「雙核引擎 」。 (來源:現代快報/ 陳彥琳)

 從化助灣區打造賽馬產業經濟圈

 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坐落在廣州從化的群山之中。賽馬場投資20億,面積超過香港馬場,設有馬圈、訓練場、馬醫院、賽馬道,可同時容納六百餘匹賽馬,是內地唯一可賽馬的專業馬場。其中,馬場內一條爬坡訓練跑道1000餘米,為亞洲最長。

 香港賽馬會目前共有1000多匹賽馬,300多匹現役賽馬在從化馬場訓練。「從化生態環境、空氣和水質都非常優良,氣溫較香港低,是訓練馬匹最理想的地方。香港賽馬會的騎師幾乎都在這裏訓練過。」香港賽馬會廣州辦事處主任劉巍介紹。

 目前,中國馬術協會速度賽馬委員會已在從化成立。委員會將制定並優化中國速度賽馬運動的發展規劃,整合各地區賽馬賽事資源,培育賽馬賽事,推動大灣區打造「賽馬產業經濟圈」。(來源:讀特/葉志衛 羅實宜)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