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拗柴」—足部踝關節扭傷-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拗柴」—足部踝關節扭傷

2021-05-10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足部踝關節扭傷,香港稱為「拗柴」,人們在日常行走,如遇到地面不平、地有凹坑,或跑步用力不當,一不小心,都可以造成踝關節扭傷,踝關節由脛腓骨與距骨等骨組成,它是一種負重關節,當人站立時,兩踝關節負擔著人體總重量。為了便於人體走、跑、跳等各種運動,踝關節必須保持活動靈活、堅強有力,所以踝關節的周圍有許多大小不同的韌帶包裹著,使得踝部靈活又強力。

從臨床上來分析,當踝關節扭傷時,常見的是踝關節內翻位扭傷,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拗柴」。

 踝關節「拗柴」後主要症狀

 一:踝部外側:局部腫脹、紅腫、壓痛明顯、不能直立行,嚴重者足跟不能地用力,踝關節活動困難、站立不起,內踝扭傷亦會有腫脹疼痛。

 對急性踝關節扭傷的處理

 一:對扭傷後、即時至二小時,出現明顯腫脹,皮下出血(瘀青)、疼痛,不能站立、行走,要作詳細檢查,要作X線片檢查。

 二:適當作固定,在扭傷發生至24小時內,對扭傷處作「敷冰」處理,切忌熱敷。因為扭傷發生後,損傷處會出現出血、組織液滲出,產生腫脹。敷冰有「凍結」或減少滲出,減低腫脹程度。如果熱敷會加速、增加血液、組織液滲出、使傷處更加腫脹疼痛,一般在36小時以後視病情才可以開始熱敷。這時傷處內出血已穩定,熱敷有促進局部循環,有活血退腫的作用。

 三:損傷即時至24小時內不宜用手法等治療,手法不當、不宜時間,可以出現手法越做越腫、越做越痛。

 四:受傷三天以後,可以考慮手法加敷藥治療,手法要軟柔深透,但手法前要詳細辨別哪些韌帶損傷、找出損傷處,對此治療,既能消炎退腫,又能正確地幫助損傷的韌帶恢復。

 五:踝關節是一個負重關節,人們站、立、行都要由它參與。所以踝部各韌帶負有承重的作用,故有病者,經治療感有好轉、就自行停止治療,但這時,韌帶創傷尚未完全恢復,只要疲勞過度或輕微扭傷,踝部腫脹疼痛又復出現。所以對踝關節的扭傷治療要徹底,否則極容易復發,造成經常發生「拗柴」現象。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