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行 走進潮南感知革命艱辛 深挖紅色資源造福百姓-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行 走進潮南感知革命艱辛 深挖紅色資源造福百姓

2021-05-14
来源:香港商报网

 
    5月12日至13日,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團走進了汕頭潮南區紅場鎮採風,參觀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紅場公園、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英雄石洞等著名紅色景點。也來到了南澳島,遊覽了素有「粵東屏障 閩粵咽喉」之稱的總兵府與宋井等南澳島歷史景點。作家們力讚汕頭的紅色文化,以及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作家們表示,汕頭有着優越的紅色旅遊資源,應大力深挖並帶動經濟造福百姓。
 
參觀英雄石洞

    觀革命歷史紀念館 覽紅場公園革命石刻
 
    5月12日至13日,由汕頭融媒集團、汕頭市公益基金會、香港商報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行活動走進了汕頭潮南區和南澳島。此次採風活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電視劇《喬家大院》作者、編劇朱秀海擔任採風團團長。
 
    作家們一行先是來到了潮南區紅場鎮的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在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下,作家們對當年大南山蘇區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紀念館以時間為軸線,立足大南山蘇區的建立、流變和發展,分六部分通過文物展示、語言解釋,勾勒革命火種的傳播、根據地的建立、革命事業的耕耘、挫折以及薪火重燃、傳承延續的史實。採風團團長朱秀海表示,通過參觀紀念館了解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他們在險惡環境仍忠誠於黨堅持鬥爭,這樣的精神讓人至今都非常感動。
 
建黨百年之際,汕頭市委宣傳部向採風團贈送《紅色汕頭》系列連環畫叢書
 
採風團向汕頭市濠江區贈送《品鑑嶺南》一書
 
    參觀完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採風團大巴駛進了紅場鎮的大溪壩村。一到大溪壩村,一股革命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採風團一行下車沿着溪邊的小徑步入紅場公園,沿路不僅有山泉匯成的清澈小溪,更有由紅色歷史和革命遺址串起的紅色景觀連廊。邊走邊看,作家們猶如正在翻閱一部生動的革命史書。
 
    紅場公園以原大南山蘇區黨政指揮機關所在地為依託,展現了1927-1935年在此地發生的紅色歷史事件。由紅色歷史和革命遺址串起的歲月往事,講述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寫滿歲月滄桑的紅軍戲台和紅軍軍營、李多年母女事跡紀念銅像、排金山戰役石刻、閩粵贛三省邊區第一次黨代會舊址所在地余氏祖祠等,行走其間,重溫歷史。作家們在紅場公園內漫步,沿途的石刻革命標語尤為引人註目。
 
    據了解,1930年11月,中共潮普惠縣委在大南山大溪壩村的石獅埔召開了潮普惠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潮普惠縣蘇維埃政府,並討論如何在紅五月奪取三縣政權。為了配合當時的革命鬥爭,潮普惠縣委還布置了製作石刻革命標語的宣傳任務。在當時惡劣的外部環境下,革命石匠翁千毅然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使命。從此,翁千和助手們一起頂風冒險,辛勤奮戰,歷時一年多,在縱橫幾十公里的大南山各重要隘口,刻下了數十條石標語,成為革命的號兵,用他的鐵鎚、鐵筆宣傳革命。
 
    石刻革命標語作為中國紅軍的偉大創造,被藝術家譽為「刻在大地上的豐碑」「刻在大山上的詩行」。大南山尚存石刻標語共36石,57題,467字,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場鎮山域石刻革命標語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共25石37幅312字。
 
作家們走進革命老區採風

    作家籲中共建黨百年之際 以紅色旅遊資源帶動經濟
 
    在中國革命的漫長歲月中,印刷、手寫的各種標語口號千千萬萬,但據黨史部門收集、整理,石刻的革命標語,只有大南山一處,獨一無二。翁千烈士刻石工具鐵錘、鐵釺、眼鏡各一件,現珍藏於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
 
    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原主編、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在遊覽完紅場公園後表示,先輩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在大南山開闢了革命根據地,喚醒農民的革命意識,從此讓汕頭走進了中國的紅色歷史。今年是中共建黨100周年,希望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汕頭的紅色資源,通過紅色旅遊把當地的經濟帶動起來,讓老百姓從中得到實惠。
 
    據介紹,紅場公園將大溪壩革命遺址群進行一體化升級,建設「一心、一寨、一帶、一場、一碑」五大重點品牌項目。一心:公園服務中心;一寨:大南山紅色古寨展現蘇區黨建文化;一帶:蘇區文體印象帶展現蘇區文體生活;一場:紅場紀念廣場展現蘇區革命運動;一碑:大南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展現蘇區革命精神。紅場公園於2021年元旦對外開放,日接待遊客量達數千人次。
 
著名作家採風團在總兵府採風

    走進「粵東屏障 閩粵咽喉」—南澳島 作家憑海臨風即興作詩
 
    採風團還來到了廣東唯一的海島縣——南澳島進行採風。先後參觀了總兵府、北回歸線廣場、宋井風景區等景點。採風團成員對南澳迷人的濱海旅遊風光和舒適宜人的環境讚不絕口。南澳素有「粵東屏障 閩粵咽喉」之稱,歷來是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也是對台和海上貿易的主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南澳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位於南澳島深澳鎮大衙口的明清兩朝的南澳總兵府,全稱「閩粵南澳總兵府」,是全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2014年經中央台辦、國台辦批准,被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年,被省紀委、省監察廳授予為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是汕頭首個省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也是汕頭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作家團還來到了位於雲澳鎮澳前村宋井風景區參觀「神奇宋井」、太子樓遺址、雕塑公園等三個景點。據南澳縣志載,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因元兵進逼,禮部侍郎陸秀夫及大將張世傑等護少帝趙昰和趙昺退經南澳,駐蹕澳前一帶,並在這裏挖井汲水,遺留下來的御用南宋古井和太子樓遺址等古蹟。宋井處於臨海沙灘,通常與海水相距僅十餘米,在漲大潮特別是颱風到來之際,井常被淹沒,而復出之後,井水很快恢復甘淡水質,連取不絕,久存不敗。
 
    安徽省作家協會原主席許輝參觀汕頭南澳島,有感而發,當下作詩,以抒情懷:「南澳一島控三省,北回歸線分伯仲;海風沙灘三角梅,宋井一眼共濤生。」
 
    《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記者楊鷗表示,南澳是個界線分明的地方,既有閩粵分界線,又有北回歸線,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因這兩種分界線,南粵既有大自然的神奇景觀,又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南澳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鄭成功丶劉永福等民族英雄曾駐扎。北回歸線因光照不同,海水呈現綠色丶藍色丶鴿灰色的多層次變化,海景十分美。
 
    中國僑聯《海內與海外》雜誌社主編朱小平對南澳印象亦有感而發:「入總兵府緬懷先人,可敬邸柱東南;漫步海濱雲天一色,可暢胸襟;觀宋井濤聲依舊,沉吟史跡;望漁港夕照,品潮汕佳肴,大飽口福。」
 
參觀南澳島歷史景點宋井

    採風團重走英雄石洞 體驗革命草創之艱難
 
    在紅場鎮的潘岱村,採風團還重走著名的英雄石洞。英雄石洞又名「潘岱洞」,因大南山地勢崎嶇,有利於紅軍的隱蔽作戰,當時革命志士為了躲避敵人的抓捕,就藏身於此洞之中。1928年2月23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補委員、東江特委書記彭湃指揮紅二、四師及潮、普、惠農民武裝攻佔惠來城,6月轉移到潘岱岩洞,由當時潘岱村農會執委林娘圓負責送飯和傳遞情報,繼續堅持隱蔽鬥爭4個多月。
 
    作家們饒有興致地走入了石洞,約200米長的石洞彎彎曲曲,窄的地方只能趴在地上爬進去,但作家們還是堅持走完了全程,體會到了革命事業草創時期的艱難。作家們紛紛表示,探秘英雄石洞即是探尋那些紅色崢嶸歲月。革命的精神生生不息,光芒四射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
 
    據了解,潘岱岩洞於1985年11月被批准為潮陽縣文物保護單位,對於研究東江地區革命歷史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1996年原中組部副部長王照華到此參觀,為「英雄石洞」題字。星火燎原就在大南山,潮汕的紅色之路在這裏延伸,而大南山軍民的革命鬥爭精神,真是鼓舞後人開拓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陳績盛 黃裕勇 蔡易成 賀爾達 吳志雄)
[责任编辑:薛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