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現在是否港青北上創業就業的好時機?我們採訪了100位先行者-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大灣區·大未來】現在是否港青北上創業就業的好時機?我們採訪了100位先行者

2021-05-17
来源:南方报业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而深入地推進,大灣區城市各項政策和福利的互聯互通更進一步加深。港澳青年之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全面鋪開,港澳居民購買內地社保制度進一步完善,跨境理財通即將正式啟動……大灣區內地城市不斷釋放積極信號,推出大量就業、創業的利好政策和社會福利,吸引更多港澳人才北上,參與建設龐大的區域經濟。截至目前,廣東省已經成立了22間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600個港澳創業團隊聚集於此,僱員超過4000人。

 從2020年香港政府公布的2019年民調數據來看,當時港青北上的意願不強烈。該調查顯示,受訪人士中,大多數人表示聽說過粵港澳大灣區。但有意願走出香港,到其他地方生活的,卻只佔了很少數。更加讓人意外的是,根據年齡層來看,年紀越輕,到內地大灣區城市生活的意願越低。該份民調進行的時候,香港尚在修例風波中,亦未有逾6個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經濟衰退,一年多以來,隨着國安法的落實,香港政治趨穩定,從疫情中掙扎過來的有為青年亦更樂意更多嘗試。

 那麼現時北上是一個合適選擇嗎?

 為了搞清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真實就業、創業、求學、生活情況,評估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我們採訪了100位北上港青,採訪對象跨越學生至中年創業者,覆蓋所有行業。其中大部分能實現夢想,亦有數個回流返港青年覺得大灣區夢只是「夢一場」。他們的故事中,我們得以一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真實圖景。

 「捱」得才能成長

 在我們的採訪對象中,有剛剛結束DSE考試,準備北上升學的00後;有剛剛畢業,立即投身互聯網行業的90後;有在香港年入200萬港元,卻決定辭職北上尋求事業上升的85後;甚至有年過40,卻毅然決定二次創業的……

 儘管年齡和成長背景都存在很大差異,但「成長」和「機會」是他們共同的關鍵詞。在他們選擇大灣區的原因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大灣區適合投資」及「遇到合適的機會」。

 生於98年的鄭嘉偉(Gary)目前在深圳一家自動化生產機器人企業工作。回憶起當初選擇深圳的理由,Gary說:「畢業時我也面臨就業方面的困惑,前海來到我們學校宣講,提到了許多對香港青年的創業補貼和優惠政策,住房也可以解決。深圳離香港也近,所以我就決定來這邊先試試,畢竟我還很年輕。」

 與年輕人才共同拼搏成長的氛圍也頗具吸引力。「這有非常多的碩博人才,跟這些人在一起創業,是能夠倒逼我們成長的。可能在香港就業一開始薪水會高些,但我更喜歡這種和小夥伴一起拼搏,一起成長,未來無限的感覺。」Gary說。

 在英國攻讀半導體博士的盧曉楓甚至在大灣區進行市場調研後選擇了轉行。他在內地接觸到生鮮電商的項目後,判定未來5—10年將會是進口水產行業的重大改革機遇,又碰上華潤創業進軍水產行業,於是他辭掉了香港穩定的工作,決心扎根佛山,深耕水產行業。盧曉楓說:「香港人的基因裏有開創、拼搏的精神,而大灣區內地城市正是大家追求事業上升的機會所在。」

 新的城市和崗位必然意味着離開舒適圈。但包容的公司氛圍給了盧曉楓許多力量:「雖然我是跨界的,又是來自香港的新人,但公司管理層一視同仁,對我很信任,給了我很多機會去嘗試、發展和挑戰自己。」他說。

 不過也有上了大灣區的港青回流香港,90後甘寶(化名)畢業於內地華僑大學,回流返港。他將自己的回流歸咎於內地的「內捲」太嚴重,他說,香港工作機會少,過去數月寄出多份履歷都無回音,但可以靠父母維持生計,如果在大灣區就業「落地生根」,就很難再依靠父母幫補,他說,「年輕人北上失敗就會被歸咎於年輕人『唔捱得』,但現時香港年輕一代所接受的教育根本和內地的『內捲』教育無得比,這並非是否願意『捱』的問題,也不是政府給少少補貼就能提升港青的競爭力,對『廢青』來說大灣區夢只是發夢。」

 有政策有市場亦要靠自身主動

 在我們採訪的港人中,有職業體育運動員,有互聯網從業者,有影視行業的創業者,有需要每天照顧菜場、茶場的「新農夫」,也有設計師、律師、大學教授……

 可以說,100個人,就在100個產業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賽道。大灣區的產業活力和完整性,都是超乎想象的。

 對於創業者而言,「創業成本」「市場潛力」和「人才」是他們最關註的因素。「尋求生意拓展」「創業容易」「扶持政策多」是他們在採訪中提到的高頻詞。

 在佛山創辦創意餐吧的香港拍檔李國銘和葉偉俊現身說法:「相比香港更激烈的競爭,更大的生活壓力,大灣區內地城市給予創業者更大的空間與關懷。我們每間店舖的面積大概為三百至四百平方米,佛山鋪租接近六位數,僅是香港的三分之一。」

 在進行市場調研工作時,最讓他們驚歎的,是佛山年輕人的消費能力與水平。「從觀察到的情況看,我覺得已經超過了香港年輕人的消費水平。」強勁的消費市場與潛力讓他們更堅定了創業的想法。

 對於高新科技產業創業者來說,產業轉化機會和人才優勢至關重要。

 在東莞從事掃地機器人研發的張峻彬說:「我覺得未來大灣區一定是全世界的硬件研發中心。因為這裏有非常完備的供應鏈,非常高的製造水平,非常優秀的研發人才。我們招聘人才很容易,我們做研發的疊代速度也很快。這些都是大灣區的優勢。」

 大灣區城市的協同合作為產業轉化提供了可能。在珠海從事無人艇研發的張雲飛說:「現在香港、澳門的大學的科研的前沿性很強,但是本地產業支持不夠,提供的轉化的機會不夠,所以剛好能聯繫起來的話,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大灣區內地城市從政策和資源對接上給予了巨大幫助,但對於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言,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追尋自己的電影夢,港青陳嘉瑞在臨畢業時與6名港澳同學在廣州共同成立了影視公司。公司剛起步時,陳嘉瑞還是企業管理的「小白」。好在廣州的創業基地給他們安排了指導老師,又為他們提供各種交流機會。正是這些資源,讓陳嘉瑞慢慢打開內地市場,開始獲得政府部門、企業的認可。內地公安部門更主動找他們合作,拍攝反貪反詐題材微電影,為了做得出色,陳嘉瑞也經歷了不少加班。

 灣區內地城市同樣對普通港澳求職者充滿吸引力。

 和許多香港同輩一樣,癡迷「二次元」文化的90後陳冠美(阿東)加入了深圳一間動畫短視頻公司,工作機會和生活成本的雙重吸引力促使她選擇了這裏:「深圳互聯網行業基礎強大,相對來說香港以傳統行業為主,所以深圳更吸引年輕人來這邊發展。」據阿東介紹,同樣的金額,她在深圳能夠找到一個位置不錯、還比較舒適的房子,但在香港卻不太可能找到同樣條件的房子。前海對港籍人才有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補貼,不過前海對「人才」的定義也相當高,要有足夠優勢才容易立足。

 大灣區「小」城市是一片藍海

 除了港澳深穗,其他大灣區「小城市」亦有不少港人的身影。

 「地理位置接近」「交通方便」同樣是受訪人士選擇北上的重要原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規劃中,建成「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為大灣區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深中通道全力推進建設,公路鐵路網絡、機場群修建的逐步完善以及新口岸的開通,大大便利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交通。除了最為大眾熟知的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還有許多大灣區城市環境優越,交通和城市基礎建設日趨完善,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謂是藍海一片。

 舉例來說,東莞產業體系齊全,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你的所有奇思妙想都能在這裏找到工廠變為觸手可及的產品;惠州自然環境優越,擁有天然優良深水港,是重要的進出口口岸……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了二十餘年的港人鄭伯渠說:「我1999年於深圳開創自己的事業,這次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給了我事業發展的第二次機遇。」2020年12月,他首次來到肇慶,便被這座城市吸引。肇慶依山伴湖沿江,生態環境優越,在這裏居住生活質量高;而作為大灣區投資窪地,肇慶發展潛力巨大,未來投資回報可期。

 在肇慶市從事創業者服務工作的港青梁鑒坤和唐震宇說:「當初將肇慶放入工作地點考量就是因為相對於灣區的其他城市,肇慶的創業成本更低,市場潛力很大。」梁鑒坤坦言。「2019年高鐵開通之後,從肇慶新區到香港九龍只需80分鐘的車程,交通非常便利。此外,隨着「香港城」、香港公開大學等配套相繼落地,將吸引大型企業進駐,不少前來考察的港澳青年企業家認為這是一片極具投資價值的新市場。」

 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博士畢業的馮威棠決定將自己的新公司落戶於江門。公司創新研發的藥盒,分藥及服藥監察系統——物聯網、共享藥盒」項目,獲批入選「2018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 江門極其友好的創業環境為剛起步的公司減輕了許多壓力。馮威棠回憶道:「當時公司剛落戶,員工還沒招聘到位,既沒產品實物也沒模型樣板,博士後創新(江門)示範中心蓬江分中心就已經幫我找來8家醫院對接項目。」如今,公司已經獲得了兩百萬元天使投資。接下來,馮威棠計劃把公司的服藥系統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推廣。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在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對每個人來說,都大有可為。

 畢業於港中大、扎根於江門的新農業創業者羅偉特感歎道:「在這裏創業更安心。我們目睹了交通方式的便捷化、城市基礎建設的成熟以及自身技術的發展,感覺我們在跟大灣區一同成長,大家都變得越來越成熟。每一次回家,都讓我們以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感受著這個時代的脈動、社會的發展。」(策劃:趙楊 謝苗楓 王勇幸 撰文:張詩雨 王勇幸 數據製圖:王勇幸 賴美雅)

[责任编辑: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