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點】中美競爭中仍有合作空間-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名家指點】中美競爭中仍有合作空間

2021-06-04
来源:香港商报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拜登上台後對中強硬不輸前總統特朗普,被認為是特朗普政策的延續;然而,中國對美國並未構成「存在的威脅」,拜登政府將美中戰略競爭界定為「民主與專制」的制度之爭。誠如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國與台灣事務資深主任羅森伯格日前表示,美國認為需要發展「對中國穩定競爭框架」,美中競爭不必然導致衝突,且避免衝突才符合雙方利益。羅森伯格進而指出,從拜登以下到工作層級,都與中國對口保持公開互動的渠道;他與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貝爾,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能開誠布公找尋合作領域。

 中美關係枱面下大異其趣

 儘管拜登上台以來,持續抗中路線,讓美中競爭更趨白熱化;尤其拜登政府承襲了特朗普的強硬對中政策,甚至其國內的新冠肺炎紓困方案、基礎建設計劃、家庭扶助計劃等,都出自於與中國競爭的考量。然而,中國等亞洲國家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動能,攸關美國經濟榮枯,更決定拜登重建美國中產階級之施政核心理念的成敗。因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確表態不以「新冷戰」指稱犬牙交錯的美中關係。拜登曾言,要與中國合作、競爭,必要時不惜對抗。在新冠疫情威脅中,中國受惠於「新冠特需」,經貿表現亮眼,拜登政府未因而改變對中強硬態度,貿易戰煙硝味並未消除,疫後全球經濟復蘇仍存在風險。

 弔詭的是,即使拜登的「百日演說」看似美中關係是回不去了,只是雙方在枱面上關係緊繃,在枱面下卻呈現大異其趣的風貌。根據彭博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中國企業在美國透過公開募股(IPO)籌集了66億美元,是2020年同期的8倍。就在2021年美國對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訂出更嚴格規定的背景下,中企仍爭相赴美上市,體現中企到美國上市熱度反增。再者,2021年前4個月,中企在紐交所及納斯達克市場籌集到的資金規模,更創下歷史紀錄的110億美元。這象徵着在枱面上政治針鋒相對,枱面下龐大的市場誘因,繼續驅動中企跨海赴美發展,美國也並未對中企關門。

 為何中企要冒險赴美上市呢?背後原因是多元的。除了比起中國,美國資本市場流動性更強,投資者基礎更廣泛,審批與流程相對寬鬆。還有在美上市也有助於提高公司的全球知名度與良好聲譽,會更容易吸引高質量的管理和技術人才。至於對美國而言,與中國的經濟金融關係依然重要,在雙方戰略競爭的同時,將產生穩定作用。因此,儘管拜登政府堅持關鍵高科技「脫中」,但不影響中企赴美首次公開募股(IPO),華爾街仍持續協助中企在美國上市。IPO市場活絡,顯示美國金融界與中國的互惠關係未斷絕,借助華爾街的政治影響力,有利於打開美、中對立的僵局。

 市場誘因驅動企業前進

 不止金融市場,中美雙邊貿易往來也體現出愈來愈緊密的關係。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2021年第一季中美貿易高速成長,對美出口規模1192億美元,年增率74.7%。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對於美國針對中國的各種制裁行為,並不埋單。該做的生意、該下的訂單、該募資的案例,一件也沒有少,甚至還大幅成長。近期很多與中國往來密切的美企,都迫切希望美國商務部在芯片出口禁令上鬆綁,因美國半導體企業一旦喪失中國市場的營收,將很難從其他市場補足。由此可見,無論美中政治環境如何變化,市場運作仍有其本身的邏輯,雙方市場對彼此仍有天然的磁吸力。尤其從許多案例都體現出,基於比較利益、專業分工的市場法則,中美雙方企業均在嘗試突破當前拜登政府所設下的政治藩籬。面對美國處處掣肘的中企,更是設法在逆境中突圍,更體現出驅動企業前進的,並非政府的力量,而是市場的誘因。

 總之,中美經濟脫钩是不可能的,市場會以強大的力量衝破政治壁壘。中國幾十年來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產業鏈,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替代。美國經濟復蘇仍需中國龐大的市場與產業鏈。中美兩大國攜手恢復經濟,才能提振全球經濟活力。再者,中美雙方可在全球治理上展開協調,氣候視像峰會已開了一個好頭,也給世界氣候治理注入了信心。疫情後的世界需要新的協調機制,這種協調機制有效運作的前提,是正視這個世界「和而不同」之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治理模式同時並存。更重要的是,競爭須植基於市場誘因之上,而非透過政治力量,假競爭之名而行對抗之實。如能在競爭中融入更多的合作元素,減少對抗衝突,相信不只是中美雙方所樂見,更將是全球之福。誠如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所比喻,中美共乘一艘救生艇在波濤洶湧的海上前行,不論雙方對彼此的觀感如何,都必須為彼此提供戰略保證,盡可能合作,真是一針見血的肺腑之言!

[责任编辑: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