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多日村」藏數以千計舊物 「村長」冀留往昔憶記-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屯門「多日村」藏數以千計舊物 「村長」冀留往昔憶記

2021-07-19
来源:香港商報

 村長「請」飲綠寶汽水,但提醒這有幾十年歷史,喝後可能不適。

 他叫Dick,但更多時候,他被稱為村長。在閒暇時,村長總會到屯門一工廠大廈,打開「隨意門」,剎那穿過時光隧道,來到布滿六七十年代生活用品的單位。這時他會坐在藤椅上,呷幾口酒,聽心愛歌曲,在微醺中回想前塵往事,也許是年輕往事總覺愜意,他鬆弛了,生活的壓力消除八九分,也暫時忘記買單位收藏舊物的風險。人生中能有機會撫物追憶昔日美好時光,在愈見艱難的香港環境中,是何其珍貴!

 人稱村長的林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舊物包圍下,感覺輕鬆自在。記者馮瀚文攝

 意謂舊物延續一日多一日

 Dick的中文名字為林俊,60後,出生基層,收藏的香港舊物主要是他出生及成長的年代,由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從2013年起專門蒐集,最初放在屯門家中,3年後物品已多達2000件,須在葵興租倉(百多呎)存放。到2018年,為重現兒時環境,在屯門工廈買入單位(實用面積285呎包廁所),將之布置成70年代公屋前舖後居模樣,展示自己的藏品。

 甫進門,便看到琳琅滿目的舊時產品,如綠寶汽水、西瓜波、蚊香、麻雀、公仔書、舊款彈珠機、飛髮椅;再走入一點,便是住家,有廚房雜物如雞公碗、火水爐,鐵罐食油、紙質外賣飯盒、涼茶煲,旁邊有藤椅和枱;再過一點有帆布床、樟木櫳衣箱、砵櫃等,高空則懸掛了衣服、膠袋。它們全都是真貨,不是復刻品,綠寶汽水是幾十年前貨色,村長搞笑指若飲了,或許新冠肺炎也醫好。

 這個儲物單位叫「多日村」,最初是林俊女兒想出來,「6年前,女兒大約4歲,在家中客廳扮小販賣東西,我問她這是什麼地方,她說叫多日村,沒有什麼解釋,我覺得很特別便記下了」。他後來賦予它自己的理解,意謂放舊物可以延續下去一日多一日,「村」則是感覺平易近人的地方,他亦呼朋引類到村,不時圍杯(酒杯)夜話。

 網友以年多時間繪畫相贈,獅子山下滿是多日村的藏品。

 愛好全受父親影響

 記者嘗試點算一角落裏的舊物數目,不消一分鐘已敗陣,因實在太多了,數不清。村長說,3年前搬入屯門時,花了3個月時間才砌成現在的版圖,物品現在已增至約4000件,九成半都是買回來,餘下半成是朋友相贈及自己的舊物:「這套藤椅和枱是中學同學給我的,從他家中老年人那裏拿來;這個70年代三菱雪櫃兒時用過,後來外婆搬去天水圍帶了過去當作衣櫃使用,幾年前她過身,雪櫃又回來了。」

 林俊說,自己有收藏舊物愛好,想來是受父親影響。林父在中華電力做收銀,愛儲銀紙和郵票。這遺傳基因讓他到了台灣後一發不可收拾;1992年時,在台北一古董店,看到手繪懷舊電影海報,頃刻一見鍾情,當時還認識了在店內的台北知名收藏家彭東周,自此他開始搜羅各地舊物。後來他和朋友為彭出書,彭語重心長對他說:「阿俊,你是香港人,為何不集中儲香港舊物?」這一言如醍醐灌頂,才出現8年前開始專門收藏香港舊時生活物品的情況。

 然為何他只對60年代至80年代的生活物品有興趣,感情甚至濃烈至要買樓安置?「因為它們與回憶息息相關!小時住元朗新區 (即元朗邨,1966年落成時名為「元朗徙置區」) 12樓,記得有幾層拿來做公共單位,9樓阿婆有零食、汽水賣,有些單位租給人賣馬票、剪髮、打麻雀。阿爸不准落球場玩,驚我畀黑社會『恰』,至多是同人打波子,踢下西瓜波,最開心可以落樓下牛記食雲吞麵,啲鳳爪又好好食,最大娛樂係去同樂、光華戲院睇戲,食下花生、魷魚。」

 200多呎單位以公屋前舖後居模樣擺設4000件藏品。

 半世紀有多的舊時汽水綠寶宣傳大牌,全球只有少數人擁有,村長是其一。

 盼更多年輕一輩到訪

 林俊說,那時的科技不大進步,生活很單純,鄰里關係亦好,大家出入不用關門。那年代很多人都窮或更窮,不少人都會拿外發工作幫補家用,像他的家,會在新區旁的工廠大廈拿衣服回家剪線頭。現在呢,人與人之間的對比太厲害了。他形容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好「正」,沒有什麼壓力,令他印象深刻,緬懷至今。而其愛戀的程度,令他想過將家裏布置成過去的樣子,但礙於有小孩子,暫時作罷。

 村長收藏的舊物絕少賣出去,因為它們都是自己「仔仔囡囡」,間中真的遇到「好人家」,知道它有人疼錫,才忍心割愛。至今他幾乎盡攬珍藏,惟獨小型的舊式汽水櫃難得,「長沙灣一間老士多有啊,跟老闆說若不要,我來收,怎知有一天附近火燭,救火水滴壞櫃,老闆送走了」。他還想收藏六七十年代的女性用品衛生巾,巾的厚度是今天的5至10倍,但從來不見在收藏市場出現。

 小小的「多日村」歡迎預約參觀,尤其年輕一輩訪客,村長指這十多廿年科技進步神速,很多東西被淘汰,如錄音帶,很多年輕人都不知怎樣播放,他希望告訴他們這些歷史文物可一代傳一代。不過,「多日村」在疫情影響下,有潛藏危機,從事營銷業的村長收入減半,「多日村」有可能日子不長,看來舊物的存在與香港的發展都是命運共同體。(記者 鄭玉君)

 舊物故事點滴

 「多日村」的香港舊物很多,但要如數家珍般細說它們的來歷、背景,村長坦言會費上不少時間,亦違背入村想鬆弛、有片刻寫意的初衷,不過,點滴故事還是有的。

 垃圾蟲海報

 在「大廳」牆上掛了一幅鑲框海報,上款寫「切勿淪為垃圾虫」,下款為「清潔香港」,海報內容是一堆垃圾中的垃圾蟲。村長說這是70年代宣傳清潔香港的原版中文海報,一般而言,紙張是很難保存下來的物品,它能夠生存,原因是淪為包書紙,並且是一分為二包兩本書,但包書人顯然很細心,當包書紙還原為海報時,竟然沒破損,從收藏角度而言非常罕有。

 垃圾蟲海報竟未成為垃圾,還成為收藏家的鍾愛之物,從歷史角度是必然的。垃圾蟲誕生於70年代初,其時香港環境衛生惡劣,政府將垃圾蟲定位為負面角色,不但綠底紅點的外貌醜怪,亦賦予亂拋垃圾的行為,所到之處人見人憎,猶如過街老鼠,不想成為垃圾蟲就不要拋垃圾,結果在它作為宣傳吉祥物的20年間,香港的環境衛生問題也大大改善,所以說垃圾蟲除載入史冊,也值得人們懷念。

 李祥和腐竹招紙

 在「廚房」一角,發現了顏色鮮艷的包裝招紙,從其黃、粉、藍等襯色及獨特註冊商標,在屯、元一帶長大的成熟人士,必定會認識這就是李祥和腐竹廠的招紙。村長小時也吃過他們的產品。腐竹生產行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十分興盛,但到八九十年代由於經濟結構改變,漸漸難以生存而倒閉,如今已全數結業。李祥和腐竹廠的經歷正正反映了這段歷史。

 從找尋所得的資料顯示,李祥和腐竹廠是當年元朗一帶出名的幾間腐竹廠之一,位於屏山白花村,創辦於1938年,以李祥和本人名字命名,本業做腐竹,後來用元朗種植的米來磨粉,兼營糯米粉和粘米粉,怎料聲名更響,到90年代索性結束製腐竹,只專注供應糯米粉及粘米粉。但到2009年停產,由於沒後人接手,品牌其後轉售他人,所以現今雖仍見李祥和品牌,但實非當年一脈。

 而村長所擁有的腐竹招紙,相信是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之間的產物,因招紙上的營業部電話仍有九龍地區字頭「3」,並跟隨6個號碼。

 改革開放前衛生紙

 在廁所,發現有陳列的卷形衛生紙及方形衛生紙,拿到廳中仔細看,卷紙包裝印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 Mad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字句,村長指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大部分產品都會寫「Made in China」,因此估計這款名為紅花牌的衛生紙是1978年前的產品。另一款方形衛生紙幾十年前曾很流行。這一包衛生紙品牌為紅荔,由廣州蓮花山造紙廠製造。這間廠網上公司資訊顯示於1958年創建,為小企業,改革開放後發展蓬勃,現已名為蓮花山造紙有限公司,仍繼續生產衛生紙等生活用紙,至於紅荔牌應已消失,資料顯示其商標於1998年4月無效。

 這些衛生紙的出現,反映仍是匱乏的六七十年代,實惠的國貨是普羅大眾的生活必需品。不過,村長指以現在尺度來看,它的紙質過硬,已不適合使用了。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