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點】美國撤軍與阿富汗變局的啟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名家指點】美國撤軍與阿富汗變局的啟示

2021-09-02
来源:香港商報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美國扶持的阿富汗政府宣告結束,這場持續20年、付出重大代價的反恐戰爭乍然落幕。美軍無功而返,受傷害的不僅是美國的威信,還包括從美國飛機摔落地面的阿富汗人。美國總統拜登雖堅持撤軍阿富汗的決策正確,但美國實力衰退,國際威信遭到越戰後最嚴重的打擊,阿富汗悲慘的結局震撼了美國的歐亞盟邦與夥伴,使得將安全託付給美國的任何國家或地區必須有所警惕。

 美國以自由民主為立國精神,常希望傳播此種精神到世界各地,特別是冷戰結束,美國帶着強烈自信大力推廣美式民主。由於對自身制度過度自信,以及缺乏對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的理解與尊重,美國強加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民主制度,往往以失敗收場。尤其美國此套理想主義衍生而出的干預主義,對他國內政橫加干涉,甚至出兵佔領,過度的干預主義連年用兵,不但破壞國際和平與地區穩定,久而久之也成為美國本身尾大不掉的負擔,虛耗國力。因此,造成美國社會的矛盾分裂並反噬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特朗普在2016年脫穎而出勝選,即是反映美國自由主義霸權的國內危機。這也是拜登笑罵由人,非從阿富汗撤軍不可的原因。

 事實上,美國駐軍阿富汗20年之久,除了地緣政治的需要,就是希望彰顯自由人權價值及建立民主制度,徹底解決恐怖主義的溫床。然而由於未能體察阿富汗複雜的種族、宗教、地理的問題,在政治治理上嚴重失誤,埋下無功而返的種因。尤其在經濟問題上,美國始終未能提供有效的經濟重建方案,使得許多阿富汗人仍處於貧窮飢餓的狀態。在政治上,選舉不但沒有帶來社會的和諧,反而加劇內鬥,勝選的一方經常以美軍為靠山,大肆清算政敵,侵佔國家資產,讓民眾產生美國支持貪腐政權的不良印象。換言之,美國在阿富汗遭遇的挫折,凸顯美式民主的缺陷,也讓貧困和財富分配不均,此種容易滋生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土壤依然存在。最終美國所支持的甘尼政權不戰而逃,美國也難辭其咎。

 美轉移軍事力量對付中國

 再進一步言,從早期的前蘇聯和當前的美國均從阿富汗撤軍顯示,沒有哪個強權國家可以單獨支撐或是控制阿富汗作為地緣政治的基地,阿富汗仍是兵家必爭之地。白宮承認「阿富汗衝突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往昔20年耗費2.5萬億美元、犧牲了2300名美軍生命,撤軍的政治決定可能是正確的,但撤軍的執行方面,無論是政治、軍事、情報的評估均犯錯誤。更嚴重的是,撤軍阿富汗並不表示美國可以高枕無憂,既反美又反塔利班的伊斯蘭國分支ISIS-K,趁美倉促撤軍時在喀布爾機場發動恐怖攻擊,造成美軍13人死亡及阿富汗百餘平民傷亡,對混亂的阿富汗情勢更增添複雜的因素,阿富汗將持續構成對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安全威脅。

 尤有進者,從特朗普到拜登,形塑中美抗衡的形勢不斷升高,已成劍拔弩張之勢。此次美國自阿富汗撤軍,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更多軍力和資源從阿富汗移向印太戰略部署,以集中對付中國大陸。在這盤美國的棋局中,美台關係表面上看似顯得比以往密切,但台灣也因此日漸被推向更不可測的風險。無可否認的是,拜登加速自阿富汗撤軍,與美中戰略競逐有密切關聯,拜登希望結束在阿富汗與中東的戰爭,集中資源與軍力專注於與中國的抗衡,加強對中國的威嚇力量。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逐,自阿富汗撤軍未必能達成其制衡中國的目標。除了在阿富汗的挫敗外,美國撤軍阿富汗也將產生全球性的效應,特別是美國的形象與信用受到重創,讓1975年「西貢時刻」的慘況重現喀布爾;美國的實力是否足以承擔維持全球秩序的責任,將飽受挑戰,而且以制衡中國為目標的印太戰略及強權對抗戰略的設計,也會受到質疑。

 總之,這些日子以來,阿富汗甘尼政權的崩解,一方面讓國際社會看到美國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讓人們認清美國面對承諾的草率。當前塔利班新政權面對多方挑戰,內部權力的分配與整合、北方反抗的軍事力量,及境內各種恐怖組織的擴大與挑戰,看來阿富汗前途多舛。尤其美國倉促撤軍阿富汗之際,給台灣上了寶貴的一課,那就是台海安全必須立足良好的兩岸關係,而不是過度的依賴美國的保證。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