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新星】當香港青年「愛」上漢服-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招商 > 社团商情

【逐夢新星】當香港青年「愛」上漢服

2021-09-15
来源:

   近年華人文化圈逐漸興起「漢服運動」,漢服愛好者彼此以「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相稱,行走街道之間,讓不少人對漢服的觀念從「奇裝異服」逐漸轉變為「衣冠華夏」。在中環的一間古典茶室,記者見到了漢服香港的三位創辦人:才華、思音和余曉樺均一身漢服打扮,與窗外車流穿梭的西式街景對比鮮明,彷彿讓人以為剛剛穿越時空。「漢服熱潮推動了漢服香港的發展,宗旨也更新為凝聚香港『同袍』,宣揚傳統華夏文化。並以身作則,推動漢服融入日常生活。」三人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讓更多港人了解、認可並愛上漢服。

才華,思音(左一)和余曉樺(右一)盼提高大眾對漢服的認識。

  

 香港商報記者 傅之忺

  

 十年飲冰 難涼熱血

  

 雖然三位創辦人的年齡只有25、26歲,但接觸漢服均有十年之久。會長才華介紹說,經過8年發展,該會現有會員逾兩百名。「中山裝、旗袍、唐裝馬褂……說起漢族的代表服飾,大多港人最先想到的莫過以上幾種類型。殊不知,漢服才是漢族原生服飾。」說話的思音頭戴琉璃花髮釵,着明代立領中衣搭配綠色圓領琵琶袖輔服,端莊秀美。

  

 「我們認識的時候還在不同學校上中三,是漢服將我們聚在一起。」余曉樺說。談到最初接觸漢服的契機,他指來自一次對自身民族的探索:「我本身熱愛歷史,在社交平台有許多外國朋友,看到他們的韓服、和服好看又有文化內涵。就自然想到歷史悠久的中國為什麼不穿漢族服飾?後來知道,是『剃髮易服』致使漢族丟失了自己的服飾傳統。」強烈的民族使命感促使余曉樺以身作則,原本害羞的他決定將漢服穿到日常生活中,突破自己只為向身邊人宣揚傳統文化。

 

 

漢服香港在嶺南衡怡紀念中學進行漢服分享講座。

  

 才華表示,自己穿着漢服時不會因他人異樣的目光或議論而生氣。「我了解過歷史後明白其中的意義,而別人不清楚才會那樣。相反,他們的好奇反而給了我講解漢服的機會,這便是我十年來堅持穿漢服的原因。」才華最愛外表樸實無華的裋褐(古時勞動者便服),正因該款服飾的「本真」。「漢服實質上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有着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衣裳,即上衣下裳,指的就是漢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中縫為衣身前後中央之垂線,象徵中庸、正直。」他希望他們的努力能喚醒社會對傳統服飾的關注,讓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在「漢服運動」的推廣過程中,主力軍大多為年輕群體,像才華和余曉樺這樣長期堅持的人更不在少數。

  

 盼政府和商家予更多機會

  

 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商業模式來提振生命力,近年漢服產業在內地蓬勃發展,2020年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達到63.5億元,疫下依然激增40%,百億元市場有望今年達成。惟香港的文娛產業固化,難以激發新興文化潛能,這與商業氛圍有一定關係。擁有一家漢服工作室的思音指出,香港商家對不能立竿見影賺錢的活動缺乏興趣,官方對多元文化產業的支持也乏善可陳,資助對象類型單一。這導致策劃活動前,該會總是要先替商家考慮盈利方式,不僅不利文化推廣,更難改善大眾觀念。她期盼商家和官方機構能給予更多合作機會,讓漢服進入大眾展示平台,因「漢服已不僅僅是年輕人愛好,而是全民的文化寶藏。」

2018年漢服出行日,該會在活動中於中環合照。

  

 因地制宜辦特色活動

  

 2015年,漢服香港開始擺脫「同好會」的單一性質,結合其他領域開拓,以教育行業為切入點,在學校之間開展講座,如為學生講解服飾形製、禮儀和穿搭技巧。這和學生群體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分不開。由於疫情及場地的多重限制,該會大多活動都選擇室內進行。最具標誌性的則是今年奧海城新年漢服主題活動。會員們身着各式漢服,配合裝飾烘托春節氛圍,吸引路人紛紛合影留念,大受歡迎。

年初奧海城新年主題活動,漢服展示大受歡迎。

  

 每年11月22日是「漢服復興紀念日」,屆時全球漢服愛好者將着漢服出行。當天,該會會員們將從尖沙咀集合,乘天星小輪再行至中環,將維港化作天然T台,向市民彰顯漢服魅力。「香港古代歷史建築不多,我們更多去結合新潮文化來展示漢服。如9月30日的『全民便服日』就是個好機會。」余曉樺說,今年中秋期間,該會受嗇色園邀請赴21日晚的花燈廟會,屆時歡迎市民前往共慶佳節。

  

 港青講出中國故事

  

 對於國家出台的「十四五」規劃,三人均認為是漢服發展的大好時機。他們表示,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坐擁地利,能串聯起內地和海外的「同袍」,發揮更大能量,是名副其實的「超級聯繫人」。自70、80年代起,外國便通過香港了解中國。他們希望延續傳統,從年輕一代的口中講出更動聽的「中國故事」。

 

 

[责任编辑:社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