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用好「十四五」機遇助港經濟多元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香港脈搏】用好「十四五」機遇助港經濟多元化

2021-09-1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   劉炳均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涉及港澳的發展有第31章及第61章。中央認為澳門的經濟要多元化,不能單靠博彩及旅遊,所以支持粵澳共建橫琴,葡語國家的貿易服務平台、中醫藥研發製造、發展高新科技及推廣會議展覽等產業;香港集中推廣服務業,包括金融、航運、貿易、航空、法律仲裁及資產管理等。其實,香港經濟同樣需要多元化,過分集中於服務業,香港會較容易受外圍的影響,2003年的SARS及2019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旅遊、餐飲及零售業等受到重創,頓時百業蕭條。

 香港經濟傾重於服務行業,製造業萎縮,而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又受到內地法例收緊及中美貿易紛爭而陷於困境。有部分廠家擬將生產線遷往東南亞諸國,如緬甸、越南及泰國,但目前都因政局不穩、疫情嚴峻及運費飆升等問題而擱置。其實,有部分港資企業都願意回流香港,但礙於一些法律及財務問題未能解決,包括工人的安置及遣散費、廠房搬遷及土地租約及轉讓等。如果地方政府能夠給予扶持,協助港資企業妥善處理,相信他們會樂意回港繼續經營。當然,這些是有附帶條件的,例如他們回港後要繼續生產而且要提升質量、採用智能生產線及符合新趨勢的ESG規格,即環保節能(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管治(Governance)的各項要求。

 筆者十分支持特區政府於2020年7月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智能生產線,申請者與特區政府出資以2:1配對,金額為項目總開支的三分之一或1500萬元,以較低者為準。項目要兩年內完成並安排生產商在大埔工業邨或將軍澳工業邨生產。所謂智能生產,即數字化及自動化,利用大數據雲端計算,安排及調整生產、交貨及存貨等程序,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及廠房,省時省力。有回流業界生產多功能的「納米纖維」,成功獲資助1500萬元並且落戶香港科技園,日後產量可增加5倍。筆者建議優先考慮有潛質的港資企業回流,資助智能生產,其產品要出口外地及符合ESG及CEPA要求,免稅返銷內地。如果BUD基金放寬地域限制,就可加快港資企業回流。

 政府應支援智能生產

 筆者認為要配合智能生產,特區政府亦要提供優質廠房,鼓勵業主翻新工廈,包括修葺外牆、安裝快速升降機、裝置後備電源、加設先進衛星通訊及集中處理廢物及排放等。特區政府可以採取以下優惠措施:一、工廈翻新後,業主永久豁免差餉地租;二、免費提供工廈翻新工程顧問服務;三、免息借貸翻新工程費用(設上限);四、有部分樓層可改作過渡性住房,為智能生產提供勞動力。工廈翻新後,業主只能租予智能生產或其他指定高端工業,但可以收取較高的租金。空置校舍亦可考慮,改裝為過渡性房屋或廠房或二者混合。未來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亦要預留土地作為生產基地。

 香港需要經濟多元化,包括重振工業、文化事業及漁農業等,增加工作機會,使人才不致流失。除了推動工業生產,現時香港的漁農業也步向新的里程碑。例如,有業界在工廈培植有機蔬菜、名貴的姬松茸及靈芝等,亦有創業者在天水圍漁場養殖大閘蟹,產量達20萬隻,回報率可觀。香港的年輕人苦無出路,包括技術及半技術等工種,而對於高端服務業,如法律及資產管理,卻缺乏專業資格。根據2019年統計處資料,金融業佔香港GDP的21.2%,但金融業就業人數只佔全部的7.1%,代表人才埋沒及入門門檻很高,只能屈就一些很低技術的工作。特區政府不要故步自封,除了金融、地產及其他服務業外,工業及漁農業亦要重視及拓展,才可令大家安居樂業。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