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講港】消費券效能最大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青講港】消費券效能最大化

2021-09-20
来源:香港商報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梁容剛

 新冠疫情影響下,香港經濟受重創。2021年第二季度的兩岸及港澳消費者信心指數中,香港消費者整體指數錄得65.7,較疫情爆發前、2019年第二季度錄得的指數77.7仍相差15.4%,反映消費者尚未恢復對經濟前景的信心。為重振消費者信心並促使經濟復蘇,政府於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分階段向市民派發總額5000元電子消費券。是次消費券採用不可套現的電子支付形式,並按消費者所選平台分兩至三次發放,可見政府決心杜絕消費券轉化成儲蓄之現象,確保措施能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闡述消費券政策理念時,多次提到消費券有望產生「乘數效應」,希望市民運用消費券的支出增加能在香港本地經濟中反覆循環,有如「滾雪球」一樣,使最終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著大於原先支出。然而,參考以往案例,日本政府於1999年發放的「地域振興券」,當年效果並不理想,帶動新增消費僅為使用消費券總額的32%。多數使用「地域振興券」家庭表示,不少商品即使沒有發放消費券也仍會消費,只不過改由「地域振興券」支付,而原本要用於消費的現金則轉為了儲蓄。根據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與香港青年協進會分別進行的兩個民調,均得出約70%的受訪者將用消費券作日常開支的結論。而根據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顯示,只有33%的市民會因消費券計劃額外消費。由此可見,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有機會重蹈日本「地域振興券」的覆轍。

 筆者建議,政府不妨借鑑內地或台灣等地區的經驗,改為推出「混合類」消費券,要求市民在使用消費券的同時,需搭配一定比例的現金混合使用,變相有效確保市民作額外現金消費。具體而言,建議政府參考台灣地區的「振興三倍券」,要求市民先以個人儲蓄消費滿500元,再透過積分兌換形式,激活額外2000元電子消費券的使用權限。此外,政府亦應解除定額5000元的限制,容許市民激活最多四套電子消費券,即市民可透過消費2000元,獲得總共8000元的電子消費券,將政策的「乘數效應」進一步擴大,加強短期內振興經濟的成效。此外,政府亦可研究如何在減少市民不便的前提下,限制消費券的適用商品,以更明確區分現金和消費券的用途,有效解決現有消費券所產生的「替代效應」。

 政府是次推出的電子消費券計劃的成效如何,現階段而言仍存在許多未知之數,有待政府發表消費券短期成效數據時一探究竟。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