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香港跨境服務專區啟用VS標桿大廳揭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廣東江門-香港跨境服務專區啟用VS標桿大廳揭牌

2021-09-27
来源:香港商报网

    9月27日,「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啟用暨標桿大廳揭牌儀式在江門廣播電視台舉行。

    「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是繼「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之後,江門市在境外設立的第二個綜合性政務服務專區。專區的啟用,標誌着江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陣營持續擴大,江門加快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邁出更大步伐。專區啟用後,香港企業群眾零出關即可辦理超400項江門政務服務和65項廣東省任一城市政務服務事項,掀開了江港融合、粵港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打造華僑華人服務高地服務「雙區」建設

    受疫情影響,由江門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啟動儀式首次採用「線上+線下」「雲發布」方式在江門廣播電視台和香港五邑總會會址兩地會場同步啟動,在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楊鵬飛,江門市市長吳曉暉和在香港五邑總會儀式現場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政治助理張進樂、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的共同見證下,「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正式揭牌啟用。此舉標誌着江門市對接支持服務「雙區」建設,打造「華僑華人服務高地」掀開更大的躍進高潮,全力打造廣東省政務服務標桿體系行動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圖片.jpg

江門市市長吳曉暉

    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江門籍海外華僑華人遍布全球各地,總人數超過400萬,創新探索對華僑華人政務服務需求滿足的有效路徑,是江門市作為僑鄉的職責擔當,更是向華僑華人傳播境內政務服務時代形象的重要舉措。結合地方特色和優勢,為推進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專項改革,江門市聚焦打造「華僑華人服務高地」,創新推動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向港澳延伸,堅持以「小切口、大變革」的思路,以澳門為突破口,率先探索建立「跨境通辦」境外綜合性服務專區建設,2021年4月27日,江門市在澳門建立了全國首個地級市政府設在境外的綜合性政務服務專區——「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澳門企業群眾零出關即可辦理超300項江門政務服務。半年以來,專區共辦理政務服務事項1300餘宗,極大地方便了澳門企業群眾,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和熱烈歡迎。

    為進一步融入發展新格局,支持服務「雙區」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尤其是港澳等發達地區的聯繫,江門市積極探索升級「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經驗,按照「更高規格、更好服務、更廣範圍」的標準打造了「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除拓展江門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可辦數量外,在廣東省政數局的大力支持下,本次香港專區建設中在首次探索投入廣東省「粵自助」平台,上線居住證、公積金、不動產、生育、就醫、人才、養老等65項高頻民生服務,這也是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成果在境外的首次集中亮相,為廣東省探索粵港澳政務服務合作貢獻了新的經驗,為港澳與祖國內地融合發展做出了更大貢獻。

    政務營商環境再亮出「王牌」

    「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雲揭幕」後,廣東省、江門市領導的共同見證了江門市三個「標桿大廳」掛牌。這是省授牌儀式後,江門市三個標桿大廳光榮牌匾的再次「集結亮相」。

    7月27日,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召開首屆全省市縣級政務服務標桿大廳評估總結交流會議暨「我為群眾辦實事·政務服務大廳在行動」專項活動啟動儀式。通報了廣東省市縣級政務服務標桿大廳評估結果並進行標桿大廳授牌,江門市行政服務中心、蓬江區行政服務中心、台山市行政服務中心獲評全省標桿大廳,是全廣東省除廣州、深圳外,唯一一個實現參評大廳全部上榜,實現大滿貫的地市。

    為充分展現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成果,建設政務服務營商環境新優勢,江門市搶抓首屆全省市縣級政務服務標桿大廳評估機遇,嚴密組織、精心部署創建工作,按照「層層把關、一分不落」要求,下足「繡花功夫」,實現創建工作「首創首成」,集中展現了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的豐碩成果和潛在力量,為江門市融入「雙區」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下一步,江門市堅持以打造政務服務體系「全省標桿」為突破口,將「標桿理念」貫穿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方位、各環節,重點聚焦群眾期待和特色優勢,線下注重「全線貫通」,實現政務服務大廳(公共服務中心)標準「縱向執行到底」,配合自助終端機、「政銀通辦」專區等舉措,全面構建「泛在普惠」的政務服務標桿體系,傾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流政務營商環境和華僑華人服務高地」,為江門市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江宣)

    頂圖:出席「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啟用暨江門市獲省首屆政務服務標桿大廳揭牌儀式的部分領導和嘉賓

[责任编辑:赵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