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子部古籍善本(上)」10月1日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正式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2月5日。
據介紹,此次展覽的主題為子部古籍善本,是繼深圳博物館舉辦經部、史部(上、下)展覽後推出的第4個古籍善本展,主要展示子部中的諸子、兵書、技術、叢書等書籍。
展覽甄選深圳博物館藏子部古籍98部(套),以時間為敘事線索,分為「王道霸業」「道法自然」「守正出奇」「格物致知」「匯納百川」五個單元,內容涉及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程朱理學、兵法與武備、農醫天文、西方傳教士等,突出子部古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並有專門介紹古籍字體、版式、裝幀、函套等內容,以加深觀眾對古籍文化的了解。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最早古籍為明天順四年(1460)刻本《朱子大全》,屬宋閩本系統,為現存較早的明刻本朱熹全集。明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世德堂六子》、明萬曆趙用賢刻本《管子》《韓非子》是明代刻本中的嘉品,校刻精良。明代套印本則有萬曆四十八年(1620)凌氏刻《呂氏春秋》、萬曆閔氏刻《淮南鴻烈解》、閔氏刻《莊子南華真經》、天啟元年(1621)茅震東刻《武經七書》,均朱墨套印,刻印精美。展出有多種叢書,如明嘉靖嘉趣堂刻本《金聲玉振集》、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津逮秘書》等。另有《七省沿海全圖》,圖中標註有清代新安縣的地理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此展打破了以往古籍展以目錄分類安排展線的方式,按時間線索串聯起近百套展品,向觀眾展示古籍背後的人與時代。古籍的成書、刊刻,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在成書時代,思想文化、歷史記憶被書寫在古籍的文字中,折射出著述者所親歷的世界;在刻書時代,時人的學術風尚與閱讀旨趣,則透過刊刻古籍傳遞而出。這進一步發掘了古籍蘊涵的時代價值,從不同時空視角展現古籍背後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並使其更加具有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