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現在全球通貨膨脹漲聲一片,從美國和中國通脹數據看出,大宗商品一樣接一樣上漲。今年以來,先是早前的有色金屬,如鋁、鐵礦石等,然後到近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就連豆製品、紡織品這些生活必需品,都開始出現短缺和漲價,唯獨豬肉價格還「跌跌」不休。
此次豬肉生產和價格波動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是因為豬肉供應彈性大,需求彈性小,同時在肉類消費中比重大、價格對CPI走勢的影響大。生豬供應量多一點或少一點,對應的價格波動幅度很明顯。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8月我國CPI同比增加0.8%,其中食品項同比減少4.1%,食品中豬肉同比減少44.9%。
據了解,當前中國內地豬價13元/公斤左右,比今年1月份高點37元/公斤跌去了65%,比本輪豬周期的最高點去年2月的44元/公斤跌超70%。
豬肉的各項生產要素,其實也與其他商品密切相關,例如豬飼料用到的其他農產品價格也在漲,生豬養殖、豬肉運輸的過程中也受能源價格影響,為何豬肉價就走出了自己獨有的周期呢?原因很多,首先是非洲豬瘟影響。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生豬養殖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豬肉產量5403萬噸,同比下降10.6%;2019年豬肉產量4255萬噸,比上年下降21.3%。供應減少導致豬肉價格快速上漲,2019年價格最高攀至51.21元/公斤,到去年12月,豬肉價格仍接近40元/公斤。
其次是新冠肺炎疫情,餐飲業受到很大衝擊。另外,消費觀念的更新,新生代對豬肉需求下降。但更多的主因還是產能過剩,前兩年因非洲豬瘟令到供應減少價格大漲,繼而令到大批企業大搞新增產能投入,到後期非洲豬瘟受控之後,就顯得產能過剩了。
但豬肉畢竟是一種剛性需求很強的商品,對CPI影響很大,種種跡象顯示,這輪豬循環的低點可能已經走過。就在前幾天,國家發改委公布,將於本月10日開啟第二輪首次中央凍豬肉收儲,本次收儲預計時間更長、規模更大。同時,相關部門建議有關屠宰企業、肉類食品加工企業等抓住有利時機,及時補充庫存;建議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因現在生豬現貨價格下跌已接近歷史的周期底部區域,加上國家層面收儲以及相關政策的發布,如果連這波最落後的商品豬肉也跟着其他大宗商品一樣上漲了,「豬堅強」會不會變成最後引爆通脹的最後一種商品呢?
從豬肉大漲大跌的背後,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經濟背後的大起大落邏輯仍然沒有改變,如最近的減產限電。新冠疫情外國應對不力,遲遲未全面復工,國內本可以借助產能紅利加大生產再外銷收割。然而,工廠為搶佔市場,不惜互相壓價,導致中國出口訂單爆滿的背後,只是外國資本以低廉成本耗用中國資源。而在外貿訂單積壓下,工廠以為有利可圖,便會衝動借貸擴大生產。但在可預見的短期內,國外復工,需求可能斷崖式下跌,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