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青年】港青走出舒適區 大灣區海闊天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灣區青年】港青走出舒適區 大灣區海闊天空

2021-10-06
来源:香港商報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總校長、大灣區青年專才協會名譽顧問    孔美琪

 得力於中央政策支持,香港融入大灣區正在提速,扭轉了過往「官熱民冷」的趨勢。香港團結基金今年8月的民意調查顯示,愈來愈多的港人認同赴大灣區生活、工作已是大勢所趨。今年1月,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反應熱烈,2000個職位吸引近6000名求職者;「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批出1.3億元,為近6000名創業青年提供資助;5月底,首名港籍青年「入編」深圳小學教師。9月初再傳來佳音,與香港一橋之隔的前海擴容8倍。資料顯示,目前在前海註冊港資企業達11500家,以金融業、現代物流業、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專業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為主。這些業務都是港人所長。所以,擴容後的前海,勢將吸引更多高端企業落戶,港青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

 從「製造」走向「智造」

 9月25日,我出席了「大灣區青年創業及專業人才專題講座」。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指出,精準的策略定位有助應對全球的複雜和不確定性;在大灣區發展中,香港定位「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等。我贊同這些定位,因為這正是「以香港所長,應國家所需」,從而使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規劃。在同一場合,包文駿先生指出,大灣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不但輻射全國且聯結世界,正從過去的「製造」走向未來的「智造」,前景一片光明。

 年輕人,假如我們將視野擴闊一點,我們會看到一片遼闊、茂盛的森林。整個大灣區人口8600萬,地區生產總值與韓國等量齊觀。這麼龐大的經濟體,不論創業還是就業,都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市場。年輕人必須主動把握機會,而特區政府則應因勢利導,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的引領與溝通角色,打破藩籬,助力融合。

 人才自由流動是大灣區發展的關鍵,三地政府須及早從長計議。毋容置疑,三地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有些政策已落地,如「港人港稅」,但更多措施需要盡快解決。首先是三地專業資格互認。團結基金調查報告指出,「特定專業資格是否互認、如何互認,對專業人才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意欲有決定性影響」。報告以測量師為例,因其專業資格在內地不受認可,即使認同大灣區機遇,也無法計劃去大灣區工作;但工程界某些分部能對應內地工程師資格,因而樂意北上發展。所以,三地政府應商議設立統一、集中的專責資格互認部門。

 其次,隨着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大灣區,更多港人願意北上工作,社會服務政策配套亦要跟得上。政府必須完善至少三大誘因,提供生活便利,包括落戶大灣區港人能否繼續享用香港的醫療服務及社會福利?港籍學生在大灣區就讀的學費資助如何轉移至大灣區內地城市?跨境交通及通關如何進一步便利化?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需要細心規劃與宣傳,使港人安心落戶。

 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未來的發展肯定能與世界三大灣區並駕齊驅。港青只要願意走出「舒適區」,接受「同台競技」,前景海闊天空。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