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地多啲方能住大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地多啲方能住大啲

2021-10-09
来源:香港商報網

 配合新一份施政報告,政府 更新了《香港 2030+:跨越 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表示,至2048年香港欠缺的土地面積,將由2016年估算的1200公頃上調至約3000公頃,當中公私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的願景,則會 分別提升一成和兩成。地多啲,方能住大啲,道理顯淺不過;在施政報告提出大增土地供應的基礎上,香港自然有條件去改善居住條件。

 黃偉綸不諱言指,大幅上調土地短缺的原因,一 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所說,乃基於當時評估太保守,低估香港未來發展實際需要。今非昔比,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選舉制度的完善,於此雙重 保障下香港已由亂轉治,特區政府應展示高瞻遠矚的魄力,積極為香港規劃未來。報告提出多達14項中長期大量供地項目,其中新界「北部都會區」的潛在土地供應便多達 2270 公頃,而「明日大嶼願景」亦涉1000公頃,加上龍鼓灘、馬料水、欣澳的填海,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以及發展將軍澳、屯門、藍地等等,總涉土地面積多達 4124 公頃。無疑,這給了當局極大的實質條件與 「底氣」 ,更進取地看待香港土地短缺情況。畢竟,把短缺情況訂高一點,要求解決問題的動力也大一點,而最終土地供應增加數量亦勢必多一點。

 土地供應增多,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才有條件同步 提高。要紓解居住「貴細擠」的問題,增加土地絕對是不二法門。過去有聲音指,當局早該訂定居住面積下限,毋使市民蝸居房、籠屋之類;可是,過度限制卻會窒礙市場彈性,尤其窒礙私人住宅將貨就價的空間。納米樓或非理想家居,但其愈建愈多已肯定其存在價值,理由是面積小自然易負擔,可滿足市場上以相對廉價換取獨立空間及棲於市區的需要。這種不得已的「屋小而量多」模式,無疑較能以有限供應解決最多人所需。

 當土地供應大增,就無須繼續限米煮限飯,有條件爭取「量多兼屋大」,把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上調。把新目標套用在未來的公營房屋之上,便為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未來公私營比例已上調到七比三,更多居民可望保證受惠;黃偉綸便舉例說,新界北部都會區的4人公屋單位由不足400呎增至480 呎肯定比現在好。至於應否在政府賣地或重建項目裏,加入最低面積的要求,則可視乎日後土地供應 及市場狀況而定;相信在土地房屋大增的前提下, 按照供求定律樓價必會有所反映,而發展商亦勢根 據市場變化作出調整。

 說到底,香港人愈住愈細的根本底因,在於拓地 工作受累為反而反阻力裹足不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結果,就是發展停滯,以至不進則退,這不單限於居住層面,其餘許多方面港人已深諳其害。施政報告面向未來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市民絕對樂見其成。正如港澳辦發言人表示,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立足當前,謀劃長遠,致力於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體現了擔當作為的精神。接下來,就是社會各界發揮建設性力量,支持配合共同 建好香港的時刻了。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