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普遍實施寬鬆政策,隨着低息環境持續,資金氾濫令貨幣有貶值趨勢,近年投資市場掀起融資熱潮,一方面可受惠低息周期,另一方面可利用槓桿放大回報,為財富增值。其中,保費融資是近來備受投資者關注的一種投資概念,市場上部分安排聲稱年化回報率可達9厘。保費融資是什麼?回報果真如此吸引?當中又有什麼風險?
保費融資是指投資者向銀行借錢買保險,再將有關保單抵押給銀行,銀行將視乎保單的價值批出貸款金額。事實上,保費融資的概念與樓宇按揭的安排相近,即買家向銀行借錢買樓,物業會作為銀行按揭的抵押品,貸款金額會與樓價掛鈎。
為什麼要向銀行借錢買保險呢?每人財務需求不盡相同,部分人可能希望保留現金流,又或因保費預算不足等。若將保費融資視作一種投資工具,誘因就是賺取保單回報與銀行利率之間的息差。現時銀行為保費融資提供的貸款利率一般只有約1厘至2厘,坊間有儲蓄成分保單的內部回報率(IRR),平均有3厘至5厘,投資者便可從中賺取息差「套息生財」。若計及保費融資的槓桿,回報更可高達9厘或以上。
值得一提,不是所有類型的保單都可以進行保費融資安排,常見適用於保費融資的保險為萬用壽險,即同時兼具保障和儲蓄成分的保險。萬用壽險的首日退保價值一般為已繳保費的80%或以上,所以更適合用作抵押品。
年回報放大至9厘
以往保費融資的入場費較高,一般屬私人銀行的產品,主要針對高淨值客戶。隨着低息環境令融資需求增加,越來越多零售銀行推出保費融資貸款,而且入場費是散戶普遍可負擔水平,部分低至20萬至30萬元。
保費融資的玩法不算太複雜,舉個例子,假設客戶欲買一份總保費為100萬元的保險,首日退保價值為80萬元,以90%的貸款成數計,客戶可向銀行借得72萬元。換言之,客戶只須出資「首期」約28萬元,即可買入保險享受財富增值機會。
保費融資後,客戶每月只須償還利息,毋須償還本金。與買樓做按揭類似,銀行亦就保費融資提供H按、P按等利息方案。以本港其中一間中資銀行為例,目前提供的保費融資利率是H+1.1%,利率上限設定為P-2.175厘(P=5.25%)。上述例子按10年貸款期計算,客戶每月還息金額僅1000多元。當貸款到期時,客戶才須償還本金。
實際的回報率如何?繼續引用上述例子,假設保單年化回報率為4%,銀行貸款年利率2%計算,當中28萬元每年賺取4%回報,即1.12萬元;餘下的72萬元每年賺取2%的息差回報,即1.44萬元。未計算複息情況下,平均每年回報達9.09厘。利用保費融資的槓桿效應,年回報率由原來的4%放大至約9%。
三大風險要留意
保費融資有不少好處,第一,保費融資可套息生利,同時利用槓桿放大回報。第二,投資風險相對低,因萬用壽險的回報有部分來自保證分紅,變相減低資產價值的波動性。第三,入場費遠低於買樓,而且每月利息還款負擔不大。第四,套現相對簡單,只須向保險公司提出退保,扣除銀行的保費貸款和利息後,餘錢退回客戶。
然而,保費融資並非包賺無賠的投資工具,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投資者必須留意風險。首先,保單的回報率並非完全保證,未必達到預期回報率,這將直接影響息差回報,最壞情況更可能要倒蝕息差。其次,保費融資的本質是借貸,故須承受利率風險,一旦利率急升,將直接影響保單回報及增加借貸成本,令還息壓力大大增加。再者,儲蓄保險大多屬於長期投資工具,以萬用壽險為例,一般需要至少5年後退保才錄得正回報,若短期內退保,將有潛在虧損,變相資金被鎖定一段較長時間,有流動性風險。
宜選中長年期產品
有金融機構比較市面上不同融資保費組合發現,以某保單和某銀行的保費融資組合為例,假設保單之保費為100萬元,投資期5年的總回報率有可能出現「負增長」。但如果進行7年期或10年期等較長年期的投資,回報則相當可觀。業界人士建議,有意進行保費融資的人士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保險公司,並以保費融資產品以7年期或以上的中長年期為佳。同時,應了解銀行的借貸成本,因不同銀行的利率可有很大差異。
保費融資的入場費雖然比「上車」低,但金額動輒數十萬元,對於普通市民不是小數目,加上部分銀行設有最低開戶存款要求,變相令入場門檻提高。此外,保費融資的投資年期亦較長,高回報背後或有種種「伏位」,投資者進行保費融資前,應向理財顧問諮詢。(香港商報記者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