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偉論】睡覺的學問 -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中醫偉論】睡覺的學問

2021-10-11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吃飯睡覺,乃自然之事。簡單來說,睡眠是大腦皮層進入普遍抑制的結果。一旦進入睡眠,一切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都降到較低水平,此時心跳、呼吸減慢變弱,體溫和血壓也呈下降趨勢,思緒和知覺暫時和外界失去了聯繫。這是機體在經過一天的工作學習後的徹底調整和休息,對每個人的健康至為重要。中醫認為,陽動陰靜,人之所以能睡眠,是由於陽入於陰的結果。白天由陽氣主宰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到了夜晚陽氣收斂,藏於陰中,就轉入睡眠的狀態。

1633941867290452.jpg

 明.陳繼儒《珍珠船》中說:「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則枯。」對於眼睛來說,睡眠就是它最好的飲食,若睡眠不好,過不了幾天,眼睛就會布滿血絲,眼圈烏黑,昏昏矇矇。若從整體而言,當一個人得了失眠症,不但眼枯疲憊,並且整個身體沒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還會引發焦慮、抑鬱、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血壓失常、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失調等身心疾病。失眠的原因多種多樣,很多人都會服用安眠藥來解決,殊不知「凡藥三分毒」,且安眠藥吃多了,容易產生依賴,於是藥越吃越多,身體卻越來越差。可見,吃安眠藥不是解決睡眠問題的根本之道。

 現代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壓力,令不少都市人的睡眠出現問題。因此,「不覓仙方覓睡方」就成了很多人的追求,而酣然入睡、一覺天光成了很奢侈的幸福。那麼,怎樣才能睡個好覺呢?宋.蔡季通《睡訣銘》中提出的「睡側而臥,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的睡眠方法為歷代養生家所推崇。告訴我們在睡眠時,要側身屈膝而臥,養成按時上床的習慣,最關鍵的是摒棄思想上的千頭萬緒,將「心」安下。否則只是閉上眼睛,任憑思緒在心頭翻湧,一絲虛陽,飄飄搖搖,不入於陰,自然就難以入睡了。

 其實,唐代著名中醫學家孫思邈早就指出:「半醉酒,獨自宿,軟枕頭,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這裏所說的「息心」,意即「睡心」。要息心睡心,當然要擯棄一切令心緒波動的外來干擾。明·謝肇淛《五雜俎》「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也。」子時是半夜十一時到次日凌晨一時之間。夜半子時熬夜苦讀,不僅勞心耗血,嚴重的可能會引起身體其他部分的失調而招致種種疾病。同樣地,若養成熬夜的不良習慣,看手機、玩遊戲、打麻將、追電視劇等,都易令人心神外馳,魂不內藏,對睡眠造成干擾。而「暖益足」也和睡眠有著密切的關係。睡前可用溫水浸足,這樣既可使血液下行,改善一整天勞碌後的腦部充血狀態,還能令雙足溫暖,利於入睡;也可以用左右兩手掌心的勞宮穴交替搓熱足心的湧泉穴,因為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五行屬火,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而腎主水,通過按摩,可以令水火既濟,引火歸元,鎮靜安神,睡眠就安泰了。

 現代人失眠,也有不少是因為過於安逸少動而造成的。清·劉獻廷在其《廣陽雜記》中記載山東人馬紹先因患失眠症久治無效,於是索性起早貪黑地在自家十幾畝田園裏親自躬耕。經過一段時間後,原來嚴重的失眠症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勞動身體,看似簡單,實寓深意。因為經過一天的體力勞作,肌肉筋骨既得到了鍛煉,又產生了一定的疲累感,且在勞動之時,肢體雖苦而思想放鬆,拋開了原來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胡思亂想,由動而靜,入夜便一枕黃粱,不藥而癒。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倡導「寢寐三昧」,他說:「吾初睡時,且於床上安置四體,無一不穩處。有一未穩,須再安排令穩。既穩,或有些小倦痛處,略加按摩,便閉目調息。呼吸均勻後,四肢雖癢,也不可稍動,務在定心勝之。如此食頃,則四肢百骸,無不和通。睡思既至,雖寐不昏。」蘇氏在睡眠之前首先擺穩身體,對酸痛不適之處進行按摩,最後通過調息入靜使心神安定進入夢鄉。這就是他睡眠養生的三大法寶。

 香港名中醫江一葦在其所著《食療保健集》中介紹一款「蓮子圓肉蛋黃茶」來治療失眠症。用湘蓮子連心二十粒,龍眼肉十二克,鮮雞蛋黃一枚。將蓮子和桂圓肉用一碗水煮約半個鐘,趁熱衝入蛋黃,攪勻。臨睡前一小時趁熱服下,連服5日為一療程。蓮子肉和蓮子心一體兩物,補瀉兼施,健脾清心,交通心腎;龍眼肉養血安神,而雞蛋黃滋陰養血,主治心煩不得眠。此食療方性味平和,簡單有效,無特殊原因之一般失眠患者不妨一試。

1633942067842337.jpg

陳偉,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高級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近四十年,2003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藥抗擊非典特殊貢獻獎」,專業研究範圍為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類疾病和中醫內科疑難雜症。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