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評2021年施政報告-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評2021年施政報告

2021-10-1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 劉炳均

 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6日發表任期內最後的施政報告,標題是《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施政報告詳述她短中長期的施政理念,涵蓋土地房屋、經濟發展、人才培訓、管治效能、改善民生及青年前景等問題。其中最矚目的願景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策略),爭議也最大,其中涉及拓展可行性、財務安排及環境影響,尤其是損害了區內的濕地及綠化地帶,不利過境及棲息的候鳥,破壞了生態保育價值。這個鴻圖偉略需時最少20年才能落實而業界估計要耗資一萬億元投資(包括成本及價格上漲),但可透過發債集資,亦同時可以激活香港的債券市場。筆者認為策略較為實際,因為土地已經存在,只要特區政府精簡行政程序,簡化收地過程及提高賠償額,策略可加快實現,為科技、住房及各行各業提供發展空間。

 缺少解決問題的短中期策略

 不過,施政報告卻沒有具體提出紓緩土地及房屋緊絀的短中期措施,只是輕輕帶過,例如增加過渡性房屋單位由15000個提升至20000個;檢視及發展「綠化地帶」;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大坑西邨及改善新界祖堂地來釋放其發展潛力。「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計劃)乃特區政府與地產商合作計劃,使後者釋放農地,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條件如下:特區政府提高私營房屋地積比例及提供地盤與周圍的基建配套,發展商最少要交回七成面積予特區政府,興建公營房屋及公共設施。不過計劃並不十分受歡迎,自2020年5月6日計劃推出以來,發展局只收到3個申請。這些項目申請審批需時,可能花上3至4年。其中又涉及公私營雙方的利益分配、圖則設計協調,施工時的障礙及商住地價補償等爭拗。另外一個現實問題是私營房屋業主不願意被公營房屋包圍,以免影響房價。既然計劃存着很多變數,筆者建議地產商將部分農地與特區政府交換,後者獨自發展公營房屋並容許前者在另外一塊農地上全部興建私營房屋,其他條件跟計劃相同,而且豁免補地價,加快建築程序。豁免補地價有先例可援,就是「工廈活化計劃」,即將舊式工廈改裝為非工業用途。當然,土地交換發展並非以1:1施行,例如地產商可能要以100萬平方呎農地交換另外一塊10萬平方呎農地,視乎兩者的地點及基建配套等來決定。

 施政報告建議重組政府架構,例如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集中處理民政事務局所負責的文化事務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意和旅遊產業,改善這些行業的發展效率。其他提議,包括分拆運輸及房屋局與提升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筆者建議趁這次政府架構改組,成立中小企業局,將不同部門的中小企業服務,集中制訂政策及推行,因為現時中小企業服務,政出多門又各自為政,令資源重疊及廢時失事。內地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政府部門,例如深圳市有中小企業服務局,廣東省亦設有中小企業局,重點乃扶持中小微企的民營事業,管理及協調融資、創業和技術等問題。香港特區政府如果設有中小企業局,將來就有對口單位與內地相關單位互相溝通及聯繫,對大灣區內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目前在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孤立無援。如果香港設有中小企業局及作出支援,情況會較為理想。現時香港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融資及指導等業務的機構有多個,包括香港科技園、生產力局、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創新科技署、工業貿易署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另外還有其他合作夥伴,如銀行、非政府機構、專業人士及大學研發中心等。香港特區政府需要一個統一部門,作為制訂中小企業政策及協調不同的執行機構,減少資源錯配及精簡工作流程。

 施政報告對中小企業着墨不多,只有49段至51段談及中小企業,解說有關「商業數據通」的優點。其實,發展及扶持中小企業有助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填補「三次分配」的不足之處。施政報告沒有全面落實「共同富裕」的措施去解決土地與房屋供需問題,也沒有短中期策略,實在令香港市民失望。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