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域的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實現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金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在公平競爭方面存在哪些問題?金融管理部門採取了哪些舉措規範發展、防範風險?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
金融業競爭程度很高 部分領域壟斷問題突出
問:如何看待當前金融業發展的整體情況?金融領域在公平競爭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答:改革開放後,中國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裏,就構建起一個全球第二大的現代金融體系,而且有的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充分說明我國金融體系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其開放性、競爭性、公平性、包容性、普惠性處於較高水平。
我國金融領域的競爭程度很高。例如,我國銀行體系共有4000多家機構,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只佔34%左右,行業集中度遠低於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再如,我國保險公司可以在全國各地展業,有的城市同時有幾十家保險公司在開展業務,競爭十分激烈。此外,我國流動支付、線上信貸、互聯網保險業務蓬勃發展,這些領域都是以民營資本為主,如果沒有金融機構和政策的支持難以出現這樣的局面。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我國金融某些領域、某些環節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問題突出,最主要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資本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我國金融業在高速增長階段吸引了各類資本進入,產業資本參股特別是控股金融機構後,如出現違規關聯行為,可能使商業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
二是打着「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的旗號違法違規開展金融活動。曾經有不少企業和個人自稱「互聯網理財」「互聯網借貸」「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眾籌」等,實際上吸收社會公眾資金投資非標產品和項目,最後都辦成了「類銀行」平台。這些平台非但不執行銀行的資本約束、市場約束和監管約束,還沒有真正意義的「風險管控」,極易對多個領域的金融和財務活動形成衝擊。
三是一些大型互聯網平台涉足多種金融業務開展不正當競爭。有的在某些產品、某些環節形成壟斷,甚至形成「贏者通吃」態勢,阻礙公平競爭、獲取超額收益。有的平台違反已有金融規則,違規監管套利,混淆金融業務和其他商業活動,增加金融體系風險隱患。有的平台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堅守人民至上 鼓勵金融創新
問:金融管理部門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有哪些工作思路?目前已經取得哪些成效?
答:金融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是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持和鼓勵個人、企業、機構創新創業的迫切需要。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的重大部署。我們及時開展金融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整治,具體工作原則是「堅決打破壟斷,嚴格依法監管,堅持穩中求進,促進健康發展」。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繫、相輔相成,既有利於改善普惠金融服務,又有利於促進創新發展。
關鍵是要做到兩點,一方面要堅持依法依規,許多金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明顯違反現行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堅持守正創新,在「人民至上」這個大前提下鼓勵金融創新。金融領域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把握正確方向,創新才有好的結果。通過守正創新、依法依規做到規範和發展並重,不是說規範就不發展了,光講發展不規範,實際上也損害發展。
前期,我們針對金融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實際需要,在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其他金融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研究制定了銀行保險機構大股東行為監管辦法和股權管理辦法,開展公司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強化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風險隔離。
我們堅持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對於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對違法違規金融活動「零容忍」,堅決制止監管套利。在針對14家互聯網平台的整改中,金融管理部門先後提出上千個問題,大部分已得到積極響應,一半左右已經落地,今年年底前將取得更顯著的實質進展。
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問:下一步,金融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支持民營經濟方面還會推出哪些重要舉措?
答:我們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快數碼化轉型,不斷改善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取得積極成效。截至8月末,民營企業貸款餘額達52.5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42萬億元,增長11.5%。今年已為7000多萬戶民營企業發放貸款,貸款戶數增長30%。前8個月,銀行機構新發放的企業類貸款中,53%發放給民營企業,這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是匹配的。截至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7.4%,大型商業銀行有望提前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的目標。目前,中國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在30%左右,這在國際上已處於領先地位。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金融環境。一是鼓勵銀行加快數碼化轉型,用好數碼化手段,推動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準確掌握使用水電煤氣繳費、工商、納稅情況等企業信息。二是持續推動銀行機構下沉服務重心,深入企業、社區了解實際情況,幫助民營企業獲得更為便利的金融服務。三是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私募基金、天使基金的潛力,拓寬民營企業融資的途徑和渠道,使金融供給在融資周期等方面更好匹配企業需求。(記者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