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防癌攻略】鼻咽癌電療創傷的中醫防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中醫防癌攻略】鼻咽癌電療創傷的中醫防治

2021-10-20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電療是鼻咽癌主要治療方法。電療治療鼻咽癌,是利用放射性X射線的輻射作用,直接殺死那些血供(氧氣)豐富、生長活躍的癌細胞。X射線的輻射作用還可以破壞癌組織供給血管和組織結構,促進癌細胞死亡。鼻咽癌電療期間,電療輻射範圍內正常組織器官也會受到輻射損傷,尤其是那些功能活躍的組織細胞,導致該組織細胞的生理功能異常。

 現代電療技術發展迅速,先進的放射治療機器「自適應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很好解決放射治療不良反應較重的技術難題,在有效保護正常組織器官少受輻射損傷的同時,精確針對癌組織給以輻射治療,殺死癌細胞。常規放射治療則容易造成輻射範圍內正常組織細胞的損傷。

 大多數正常組織細胞受輻射損傷後,其修復能力較癌細胞強,基本可以恢復原有的生理功能。當正常組織細胞受到較大輻射劑量照射後,則難以完全恢復至原有生理功能狀態,甚至會導致組織細胞逐漸變性、壞死並纖維化,失去原有生理功能,出現病理性改變。鼻咽癌電療時,輻射範圍內的「唾液腺」和「味蕾」等生理代謝功能較活躍的細胞組織,在接受較大輻射劑量照射後,則有變性、壞死和纖維化等可能。若鼻咽癌較嚴重,電療時輻射面積較大,或電療時聯合化療,則唾液腺受破壞程度更加嚴重。

1634710296223842.jpg

 通常,在電療快結束的最後1至2周,患者開始有口乾等不良反應出現,電療結束後,口乾會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並持續一年左右。嚴重時患者會有口舌乾燥,咀嚼時感覺如嚼「乾木屑」,甚至不能咀嚼和吞嚥,需要不斷喝水濕潤口腔和軟化食物,進食時口中寡淡無味,形同嚼蠟,毫無進食時的味覺快感,甚至導致厭食並引起營養不良。唾液不分泌或分泌減少,大約可持續一年左右。一年後,受輻射劑量較少的一部分唾液腺功能可部分恢復,能分泌少許津液,患者口乾略有緩解,但進食固體食物時,仍會有口乾,需要飲水輔助咀嚼。

 電療輻射對唾液腺損傷理論上是不可逆的,唾液腺的分泌功能難以自行恢復,只有那些接受輻射劑量較少,損傷不嚴重的唾液腺才有可能恢復部分口水分泌功能。

 中醫認為,電療輻射在殺滅癌症細胞時,照射範圍內正常組織的氣血經絡亦會受損,導致氣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和輸布,口咽失去濡潤而乾燥失養。若電療同時使用了化療藥物,化療藥在直接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正常組織的氣血津液亦受到傷害。化療藥還會傷害脾胃消化功能,導致精氣血津液化生障礙,加重精氣血津液的不足,口咽部氣血津液減少更加明顯。因此,患者會有比較嚴重的口咽乾燥、口渴喜飲、飲後仍渴以及納呆、厭食和消瘦乏力等證候出現。

1634710325657990.jpg

 中醫藥治療鼻咽癌電療後唾液腺和口咽黏膜損傷導致口乾等不良反應,強調預防和辨證治療。在電療的開始階段,中醫在辨別證候寒熱虛實屬性基礎上,辨識病位所在,「先其所因,敷其所主」,預防性固護臟腑經絡之氣,促進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運行,尤其是口、咽和舌的經絡和精氣血津液運行暢順,能夠不斷的向口、咽和舌等輻射範圍內的組織器官輸布氣血津液,對每次輻射造成的輻射損傷及時修補,減輕輻射對唾液腺和口咽黏膜的損傷,起到保護唾液腺和口咽黏膜的作用。而這種氣血津液運行和輸布營養,並不會阻礙輻射對癌細胞的殺滅作用。反而由於充分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給,使癌細胞處於分裂活躍狀態,對輻射損傷更加敏感,容易被殺滅。

 一病案。男性,50餘歲,鼻咽癌III期,下頸部淋巴結腫大。西醫先給以化療,再給電療和化療聯合治療。病人愛好中醫養生,開始化療時即尋求中醫藥輔助治療。中醫四診認為,病人平素體質較好,未患有其他疾病。接受化療後脾胃消化功能受損,出現納呆、腹脹和腹瀉等證候。待電療開始後,輻射會損傷唾液腺和口咽、舌等處黏膜,導致局部氣血經絡受損。中醫辨證給以健脾益氣,並先期給以理氣活血通絡法治療。健脾益氣,可以恢復脾胃消化運化功能,促使精氣血津液的化生。理氣活血通絡,使一身之氣血暢達,在此基礎上加入有「引經」作用的中藥,引理氣活血通絡中藥重點作用在頭頸部,促進頭頸、鼻咽氣血經絡通暢,榮養修復因輻射損傷的唾液腺和口咽、舌黏膜。

 患者在中醫藥輔助治療下,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抗癌治療過程。抗癌治療結束後,患者繼續服用中醫藥,緩解口乾等不良反應。三個月後,曾給患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問卷測試:「現在0分是你口乾沒有津液的感覺,10分是你沒有口乾的感覺,你會給自己打幾分?」患者回答是:「8、9分。近一個月左右,除特殊情況下,我幾乎沒有口乾的感覺。」(文:徐凱)

1634189872553636.jpeg
徐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臨床教授、世中聯腫瘤經方治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香港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中聯醫案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中醫預防和治療各類惡性腫瘤、腫瘤併發病、癌前病變。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