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消費券可作長期政策工具-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報時評】消費券可作長期政策工具

2021-10-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上期消費券大家花光了嗎?消費券有利帶動消費,毋庸置疑,惟錢幣另一面,卻恐推高通脹,繼而蠶食市民購買力。所有透過電子登記和書面登記的首批消費券,經已完成發放,究竟有無導致物價飆升?新出爐的CPI數據顯示,本港通脹維持溫和,繼8月份微升1.6%後,9月份還不升反跌至1.4%。事實證明,消費券效應確實利大於弊,堪作日後長期的利民紓困政策工具。

 消費券有無推高物價?答案不是沒有,但並無造成嚴重通脹,更未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統計處解釋,上月CPI回落主要是去年上調公屋租金的影響消失,以及外出用膳和外賣費用升幅收窄所致。查通脹細項,住屋類別確下跌1.4%,值得留意的是,由食品、耐用品到雜項服務,相關價格都升幅溫和,僅增1%至2%左右,雜項物品更跌2%;受消費券影響最大的一項衣履升幅高達8.7%。再細看,童裝和嬰兒衣物價格升逾10%至20%;旅行用品、手袋及其他個人隨身物品也升逾10%;食品中除魚類外的新鮮海產亦漲價15%。如果對照8月份零售銷貨數字,服裝的銷貨價值大升35.7%,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更升62.3%,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亦升28%,皆遠超整體約10%的升幅,可見消費券對非必要消費的提振作用則更顯著。

 以上種種反映什麼?一是基本民生類物價沒有明顯上揚,消費券的利民紓困效益基本落入市民口袋;二是市民的非經常消費闊綽了,亦即消費券成功帶來「額外消費」,並沒出現太大「替代效應」,即市民沒有一方面以消費券消費,另一方面把原先的支出儲起。這主要由於消費券設計得宜:須於指定時間內花光首兩期,否則不獲第三期,無疑會鼓勵增加消費;首兩期派發金額限於兩千元,不多也不少,有利於市民理性消費不致「爆買」,避免通脹飆升。尤其外圍通脹日漸惡化,受財策刺激和供應鏈問題的雙重夾擊,美國CPI已連續5月高企於5%以上,英國和歐盟的通脹也突破3%創出多年最高。於此背景下,香港CPI保持受控,十分難得,加上GDP全年增幅料達6.5%,說明本港宏觀經濟環境形勢大好,擴張財策在達致預期刺激效果之餘,可能衍生的副作用卻很好地降至最低。

 所以說,消費券完全可以放入香港財策工具箱。政府利民紓困手段不少,但各有缺點:譬如派錢,就更不可能帶動「額外消費」了,因可簡單化為儲蓄,更恐肥水流向別人田,不如消費券能對焦本地消費;減稅退稅呢,受惠者限於納稅人,毋須繳稅的基層市民未能獲益;而綜援雙糧、公屋免租之類,更常常引來雙重福利和養懶人的批評。今次消費券不單沒見推高通脹、替代消費等缺點,且有助推動電子支付普及,加上有了今次經驗,日後再派的行政費還可望大降,由政府、市場到市民均已熟習派發、使用和申領等程序。

 公帑運用須得宜,特別是未來有財赤風險,利民紓困與刺激經濟的措施須更到位。派發消費券,市民花得開心,荷包不見被通脹蠶食,市道也暢旺起來,經濟就業市場均可獲益,堪稱皆大歡喜。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