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遠眺】全球經濟呈現新結構特徵-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鑪峰遠眺】全球經濟呈現新結構特徵

2021-10-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周八駿

 兩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不久,我預言全球經濟可能走向人類現代史又一次大蕭條。是年,西方各國空前惡劣的經濟負增長、失業率創二次大戰後新高,顯示類似1930年代大蕭條重臨是大概率事件。然而,在西方各國實施空前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全力刺激下,今年上半年各國經濟相繼爬出低谷,失業率下降。關於大蕭條的預測似乎落空。

 美聯儲應對通脹進展緩慢

 但是,踏入下半年,西方各國經濟遭遇新的困難。在增長減速的同時,通脹抬頭。以美國為例,美國勞工部10月13日公布美國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4%,高於前值和預期的0.3%。9月未經調整CPI同比上漲5.4%,高於8月的5.3%,為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此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反覆強調通脹回升是「暫時現象」。9月數據發布後,有專家否認這種說法。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更指出,美國通脹有失控的風險,而美聯儲應對這一威脅進展緩慢。

 美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呈現通脹回升,不僅是空前寬鬆貨幣政策的後果,而且,伴隨着全球能源及其他重要原材料短缺,以及不少國家居民消費品供應不足。《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2021年10月9日至15日期的封面專題,以「短缺經濟」(The shortage economy)為題。物資匱乏,成了當前世界不少國家包括西方重要國家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這使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初期風靡一時的經濟學理論——短缺經濟學,是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納(Kornal,J.)所創,基本觀點是,傳統中央集權計劃經濟模式必定導致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普遍匱乏。科爾納的學說,對中國內地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不可估量的啟迪作用。事實證明,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搞活市場,使中國內地由物資匱乏迅速轉變為物資充沛。

 全球結構變化新特徵

 這樣的聯想促使我思考一個現實問題:當前全球不少國家包括西方重要國家物資短缺,是暫時現象?抑或全球結構變化新特徵?

 至少有以下3個反映全球結構變化的新特徵:

 一、美國竭力拉攏其盟國對中國實施全面遏制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破壞既有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規模、對人類生命和健康造成的損失,正在追近上世紀初所謂「西班牙大流感」。不同的是,「西班牙大流感」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深入展開。美國帶頭把疫情政治化,西方國家紛紛採取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方針,意味着在人類成功研製有效阻止新冠病毒傳染和醫治新冠肺炎特效藥之前,始於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將持續下去,從而,在持續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同時,繼續破壞既有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10月4日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就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發表演講時稱,美方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在問答環節被問及對美中經濟「脫鈎」的看法時,戴琪表示,全球兩大經濟體停止貿易並不現實。美方可能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尋求某種『再掛鈎』的目標是什麼」。

 有些人以為,戴琪否認美國與中國脫鈎,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福音」。這是幼稚的見解。其實,戴琪所謂美國謀求與中國再掛鈎,意味着美國欲按其本國利益謀求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重組。

 二、世界各國控制碳排放、發展綠色經濟,要求對全球能源消費和供應,以及相關產業結構進行革命性變革,這種放眼人類長遠的調整,將顯著影響從現在起相當長一段時間各國經濟增長和物資供應。

 具體而言,傳統能源如煤和石油的開採、供應和消費將不斷減少,但是,新能源的生產、供應和消費,在全球範圍和各國內部,都不可能做到平穩和及時的替代。二者之間的不平衡和缺口,必將反映在世界總體和各國分別的經濟增長跌宕和投資、消費的起伏上。

 三、隨着美國不斷拉攏盟國加大全面遏制中國的強度,地緣政治將愈益緊張。這一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非上世紀大蕭條所能等量齊觀。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