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講港】把握國家機遇 發展綠色金融-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青講港】把握國家機遇 發展綠色金融

2021-11-01
来源:香港商報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何子煜 

 隨着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國家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亦不斷提升。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通過了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的決議,並認為這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而在2018年,國家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基於對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國家推出一批又一批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綠色基建」項目,如「海綿城市」、「裝配式建築」、「智慧建築」、「綠色創新建材」等,將有助於降低建築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改善整體城市的生態文明面貌。

 成果斐然 成本高昂

 以海綿城市為例,江西省西部的地級市萍鄉市,過去因為市政基礎設施薄弱,每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但自從2016年萍鄉市展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三年多的光景就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整體目標,優化了城市環境,讓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大降低,大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素質。但驕人成果的背後,其實成本非常沉重。根據萬維讀者網的估算,單單就建設全國20%城區為「海綿城市」,國家已累計投入至少1.44萬億,如果要實現「2030年80%以上的城區建成海綿城市」的目標,至少需要7.2萬億元的投資。

 海綿城市的建設已近乎天價,若國家全面開展其他各項綠色基建項目,亦需大量資金支持。因此,如何優化融資環境,從而吸引來自民間的投資,避免由政府一力承擔,將會是繼續推動綠色建設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如香港前環境局副局長、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部首席顧問陸恭蕙所指,香港可以和中國內地城市討論合作,商討如何提供資金去幫助發展。

 從2015年至2020年短短5年間,在香港市場安排及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已從3億美元飆升至120億元,累計額則超過380億美元,2020年中更有三分之一的綠色債券發行人是首次在香港發債,這些數據都反映了香港在綠色金融上的發展潛力。因此,香港絕對應該亦絕對有實力,把握國家發展大勢,依託蓬勃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發展好綠色金融,更大力度開拓經濟新增長點。然而,要有效地發展綠色金融,首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如何維護投資者信心。

 推出國際認可的分類方式

 舉例言之,早前非牟利組織Changing Markets調查發現,在49個歐美品牌當中有接近六成的可持續發展聲明具有漂綠成分,包括提及未成功研發的相關技術、未有提供充分證據、未有具體說明產品中包含的回收成分等,嚴重破壞了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於綠色項目的信任。筆者建議,政府應該與上海、深圳、東京、新加坡等亞洲區內國際金融中心合作,推出一個國際認可的綠色項目分類方式,確立「綠色」項目的特殊地位,協助投資者投資於真正的綠色企業,而不是那些打着綠色旗幟而實際上是污染的「漂綠」項目。

 此外,政府可優化目前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推展為綠色評級體系,參與評級的企業不但會獲得政府認證,以協助發行者吸引更多潛在投資者或借貸方,更能夠獲得更大程度的稅務優惠,減省企業綠色項目的金融服務成本。透過評級體系,政府可要求企業發布碳足跡年報,並基於其碳排放水平決定評級,同時研究制訂清晰的綠色足跡計算標準,以及相關的監管和諮詢機制。這些措施都有效確保企業的信息披露符合國際標準,從而增加評級的公信力,並提升投資者的信心。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