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銀行測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8.5億左右,2021年中國宣布徹底消除絕對貧困,這使得中國的減貧工作具有真正的全球意義。
近日,記者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09年開始,廣東省委省政府着力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開展了兩輪的扶貧「雙到」,到脫貧攻堅行動取得全面勝利,廣東一直把解決鄉村貧困問題擺在民生事業的核心位置。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在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委農辦專職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鄉村振興局專職副局長梁健介紹,站在從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歷史方位,順應鄉村振興發展趨勢,適應新階段發展要求,目前廣東已經開啟重大創新部署: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將全省1127個鎮分為三類,也就是重點幫扶鎮、鞏固提升鎮、先行示範鎮,在原來的定點幫扶、對口幫扶、社會幫扶的基礎上,實現對全省鄉鎮全域全覆蓋,從點上到面上做了拓展。
「目前已有7000多位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員,他們在1127個鎮裏揮灑著汗水,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着力量,可以說這是廣東歷史上規模最大一次幫扶行動。」梁健說,這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大探索實踐。
1127個鄉鎮實現全域全覆蓋
據了解,廣東四個月前印發的《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施工圖」。《方案》把該省1127個鄉鎮分為三類。其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2市和肇慶市綜合實力相對較弱的600個鄉鎮列為重點幫扶鎮、綜合實力相對較強的301個鄉鎮列為鞏固提升鎮,經濟較發達的珠三角7市所轄226個鄉鎮列為先行示範鎮。
對於重點幫扶鎮,將由121個廣東省直和中直駐粵單位、珠三角6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屬地市直屬單位分別按一定比例負責幫扶;對於鞏固提升鎮,由屬地縣(市、區)參照省的做法自行組團幫扶;而珠三角的先行示範鎮,則由屬地市、縣結合實際開展幫扶。這1127個鄉鎮,實現了全省(鎮)的全域全覆蓋。
幫扶的方式也有了新變化,在延續定點幫扶、對口幫扶和社會幫扶做法的同時,從原來的「分散」幫扶轉變為「組團」幫扶。「組團」幫扶,也就是採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科技特派員、『三支一扶』人員、志願者、金融助理」模式結對幫扶。組團幫扶單位與被幫扶鄉鎮各自承擔的相應的角色,被幫扶的各地黨委、政府要承擔主體責任,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組團結對幫扶單位承擔的是幫扶責任,是「外援」。鄉鎮黨委、政府是一線施工隊,負責落地落實見成效;駐鎮工作隊是幫扶先鋒隊,工作任務『重在幫、突出扶』,並不是大包大攬、包辦代替。
着力破解鄉鎮發展的痛點、難點和堵點
在我國行政治理體系中,鎮既是行政結構的最基層,也是連通縣和村的關鍵節點,沒有鎮域的振興,很難做到鄉村的全面振興。梁健表示,從廣東鎮域目前的情況來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方面還存在顯著的短板,也就是通常所講的很多難點、堵點和痛點,它也缺乏引領帶動示範輻射鄉村發展的能力。在強鎮擴權、鄉鎮街道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開展全覆蓋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開啟從過去「駐村幫扶」向「駐鎮幫鎮扶村帶富」的轉變。
這種轉變是將幫扶對象、幫扶力量、幫扶資源從行政村上提一級到鄉鎮,能夠更好發揮鄉鎮上連縣、下接村再接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作用。從鎮級層面統籌鎮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增強鄉鎮的集聚輻射能力,提升縣鎮村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水平,實現鎮村同治同建同美,進而讓鄉村成為城裏人願意下去、村裏人願意上來、外地人願意進來、外出人員願意回來的美麗宜居、業興人和的好地方。
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新路徑
城鎮是城鄉融合的契合點,也是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的重要平台。梁健表示,適應城鄉融合發展新要求,廣東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新路徑。通過開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市和鄉村要素的雙向流動,通過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擴大農村需求形成雙循環緊密結合起來,既為廣大珠三角企業連線連片撬動鎮村資源、進軍鄉村領域搭建了更廣泛而且是有效的發展平台,也為廣大欠發達地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一些優勢資源提供了重大的機遇,進而推動城鄉和地區間產業、資本、技術、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雙向轉移互補,加快打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記者 徐紅 余文蓮 通訊員 粵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