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以視像形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暨香港中文大學大灣區發展成果研討會上致辭,表明香港將繼續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並會建立完整創科生態圈,全面覆蓋科研、融資、生產,以至市場化,使創科成為新經濟引擎,帶動經濟轉型,創造更多元就業機會。如此雄心壯志,無疑令人振奮,畢竟香港過往雖有一流科研能力,但苦無方法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從而惠及市民。
事實上,香港科研能力一直備受稱許。例如用於國家探月和火星探索任務的多種先進太空儀器,包括用作採集月壤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以及用於協助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選取着陸點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都有理工大學團隊的參與。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和香港的創科合作一直沒有間斷,而此還在當化當中。例如中文大學便在大灣區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等機構。林鄭月娥提及,內地過往兩年批出超過3.7億元人民幣,供本港大學及科研機構研發或建立實驗室;而國家科技部較早前亦公布惠港措施,包括更大程度對港開放國家不同科技計劃和基金下的專項和項目,以及內地的大型儀器設備,又歡迎香港科研人士和專家加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和進入不同的專家庫等等。
為經濟領域注入創科新血
既然香港有不錯的根底,又有國家「十四五」規劃明文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自然坐擁優勢。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用好現有優勢,同時把握國家發展機遇,推動創科邁上新台階。令人振奮的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不少具體措施,包括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於港深創科園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以及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與相關院校合作,在院校的大灣區分校建立孵化中心網絡,以便為初創企業培訓人才並提供援助。
必須強調的是,發展創科有助香港突破發展瓶頸,甚至可以說是香港再創高峰的關鍵。長期以來,香港產業過於單一,金融地產壟斷經濟命脈。雖然金融地產也很重要,但過度依賴則並不健康。假如在經濟領域注入創科新血,一來可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二來可為有志於創科行業的年輕人開拓就業出路,令他們的人生有所寄託。
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的實施,為社會創造一個平穩的發展局面。林鄭月娥矢志建立一個全面覆蓋科研、融資、生產,以至市場化的完整創科生態圈,令人雀躍。事實上,香港在科研、融資、市場化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生產方面相對失色,做不到產業化。如今有了大灣區腹地,一方面科研人員、資金跨境流動可以更為便捷,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大灣區在工業、製造業的優勢,帶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作者:林文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