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琪」觀】金秋佳餚詩書傳情-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收藏「琪」觀】金秋佳餚詩書傳情

2021-11-02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書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常常傳遞出超出文字之外的文化內涵。篆書作為早期象形文字的自然呈現,筆劃較為靈活,但已呈現一定的結構性,因其易於書寫常作為書法入門的書體之一。 

蕭蛻作品《篆書七言詩》,18x50cm。

 蕭蛻(1876-1958),現代學者、書法家。字中孚,一作盅孚,號蛻盦,別號蛻黯、蛻安、蛻闇、退庵、蛻公等。江蘇常熟人,寓居上海。早年參加同盟會和南社。博通經史及文字學,工四體書,精篆隸,善治印。喜禪悅,與弘一法師莫逆。嘗稱:「書法之妙,在於疏密,魏書內密而外疏,唐書外密而內疏。學者通其意,則南北一家,否則學魏為偽體,學唐為匠體,無有是處。」書風敦厚俊挺,四體皆精,尤工篆書,能融大小二篆為一,行楷豐腴厚重,有林下風;精於書理,謂學書必通小學。著有《小學百問》《文字學淺說》《音韻發伏》《小晴雲論書》《說文建首形音易知》《華嚴字母學音篇》等。

 蕭蛻的《篆書七言詩》作品,篆書字態蘊籍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而題跋行書則灑脫輕盈,隨意流暢。七言詩文雲:「劫後驚魂猶作秋,聘來重贈四鰓鱸。細鱗巨口曾相識,問有當年醉蟹無。」


《篆書七言詩》局部。

 四鰓鱸在古詩詞文化中頗有名氣,四鰓鱸是江蘇著名特產之一,以松江四鰓鱸魚最為著名,不僅因其味極鮮美、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而享譽古今。最為著名的典故有西晉的張翰「鱸蓴之思」,張翰因思念故鄉的四鰓鱸魚而辭官回鄉,後被傳為佳話美談,由此可見古人對四鰓鱸魚情有獨鍾。醉蟹也是江蘇傳統名產之一,每逢金秋時節便是食用螃蟹的最佳季節,古人賞菊食醉蟹,或以蟹贈親友,在豐收時節共同享受自然的饋贈,增進感情。

 此作以詩感謝友人的饋贈,寄託了作者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也反映江南美食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傳播與興盛。(文:蕭芬琪)


作者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香港美協創會秘書長等。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