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9月零售銷貨價值上升7.3%,較對上一個月升11.9%放緩不少。雖然表現差過預期,但份屬意料之內,畢竟首輪8月派發的消費券效應必會退卻,而次輪及最後一輪派發的消費券影響則未浮現。換言之,短期零售數據仍勢受消費券因素影響而大幅波動。無論如何,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致力締造環境,不斷催谷疫下零售業,讓本地消費市場暢旺持續下去。
與其說最新零售表現遜色,不如說是8月表現異常地好。撇除年初基數效應干擾,因去年同期疫情初來以致人心惶惶,政府不得不嚴格抗疫,故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銷貨價值反彈較大,查6月和7月的數字便分別按年僅升5.8%和2.8%,直至8月受惠消費券才急飆11.9%;由是觀之,最新9月升幅即使回落到7.3%,市況實也較此前暢旺得多。
再細看銷貨分類,亦見市民消費能力及意欲維持高漲。其中,非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表現持續旺場,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的銷貨價值勁升48.3%,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亦升16.2%,而衣履方面則繼此前大漲40.8%後,最新仍漲了6.5%;錄得下跌的零售商類別,則包括超級市場及百貨公司等。可見,消費券旨在帶動額外消費,儘管其刺激效應有所減弱,但市民出手依然較前闊綽鬆動。此前坊間擔心的消費券替代效應,事後證明是過慮了;同時亦無明顯推高期內通脹,期內8月和9月的CPI只溫和增長1.6%和1.4%。
問題是,消費券的短期提振作用總會消退,怎樣持續谷起零售市場才是根本關鍵。首先,隨着本港經濟穩步復蘇,同樣受基數效應影響下半年GDP表現縱然不及上半年,但按政府估算今年全年可望顯著反彈5.5%至6.5%,市場更料升幅或達7%,加上失業率拾級而下,最新回落至4.7%即去年第一季以來最低,在整體基本因素向好的基礎上,尤其是成功守住「清零」,毋須重新收緊抗疫政策,本地購買力定將進一步穩步好轉。惟一日境外旅客無法如常來港,香港零售市道都難言回復正常。與2018年即疫情前及黑暴前相比,9月整體銷貨價值仍少逾20%,其中衣履少了35%,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更少約50%。可見,香港零售業渴求旅客重來,縱然本地消費透過消費券有所撐高,還是不及旅遊業所引來的龐大活水。
所以,與內地重新通關,乃疫下香港的頭等大事,這不單有利經濟及旅業,亦有助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並可回應兩地人民往來需要。現在,兩地通關的條件已愈趨齊備,昨有消息指,最快今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可有限度通關,每日將有數百至一千名額開放予商務、探親等恩恤用途。不管如何,只要香港繼續做好及完善抗疫工作,兩地通關必然水到渠成,社會各界當然亦樂見其成。此外,有關方面亦要想方設法、多管齊下維持消費熱度,特別是聖誕新年的消費旺季將至,零售業誠承受不了再吹一次冷鋒。譬如,有鑒消費券效用理想,兼無產生什麼副作用,在明年初發表的預算案前,能否預先放風會把消費券納入恒常的利民紓困措施?(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