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灣鄉民「 水迷宮」 駁艇祭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船灣鄉民「 水迷宮」 駁艇祭祖

2021-11-14
来源:香港商報網

 船灣六鄉(6條鄉村)昔年因位處船灣淡水湖興建範圍,淡水湖建成後水位會上升水淹鄉村,因此於1966年全部搬遷到大埔安置,他們生活安頓後仍心繫家園,每年重陽都會坐上政府安排的船隻,前往仍未被水淹沒的山頭拜祭祖先。然而在疫情影響下,去年沒有祭祖,今年得以恢復,記者跟隨其中一條鄉村車船並兼下到船灣沿岸山頭祭祖,經歷兩年時光,發現草深林密,有村民未能找到其中一個祖先墓穴所在,在時間所限下,無奈折返!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1.jpg

船灣山頭祭祖路崎嶇,老人家登岸須攙扶。記者 鄭玉君攝

 乘水務署提供小艇接駁前往

 船灣六鄉由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頭(包括橫嶺背)、涌尾及涌背共6條鄉村組成,全為客家村落,它們搬往大埔後建立 「六鄉新村」,主要聚居於大埔墟的陸鄉里,內有3條小街,包括同發坊、同秀坊及同茂坊。祭祖集合點就在同發坊的六鄉村公所。10月24日即農曆九月十九日,記者隨小滘村前往船灣淡水湖祭祖。約30名村民乘坐專車,經汀角路到大美督,在進入新娘潭路不久便下車,走入大美督B抽水站的小路,在路邊拾石級而下,乘坐水務署提供的小艇,再接駁較大的船隻前往船灣淡水湖。據該村村長李志明說,當年村民搬遷後,因種種原因祭祖停了幾年,於70年代初恢復,並要求政府提供接載船隻,在重陽期間,每村輪流拜一日,其中涌背及涌尾兩村因有陸路,村民可以乘車祭祖不需船隻。

小滘村上岸處原是昔日村民回家小路,對開彎角處的碼頭早已不存在。

開基祖李子茂妻子墓地可遠眺企業嶺下海及馬鞍山。

 找40分鐘不見墳頭無奈折返

 小滘村拜祭的船灣祖墳有5個,全為現時三房人(共有200多人,包括少量在外國居住的村民)的共同祖墳。李志明說,開基祖為李子茂,康熙年間從惠東白花來到船灣立村,至三代仍未分枝。5個祖墳位處獨特地形山頭,大紅嘴安葬開基祖子茂公、往壯環(蟹地)為開基祖兒子李日勝墓穴、老鼠偷油(下環)為日勝公妻子之墓地、第三世即李日勝兒子李桂芳安葬在亞公地、桂芳公之妻墓地在螺地洞。由於祖墳多,大家安排分組拜祭,最後共同拜祭亞公地,也因要到的地方多,水務署的船隻頗繁忙,村民要由大船落小艇,才能駛近較淺水的岸邊登陸。記者跟隨幾名村民到大紅嘴。這地方上岸處有很多大小石頭,之後要爬上有點陡峭的山坡才到,幾名村民已有備而來,帶同鐮刀上山坡割草原先估計很快會到,但大家找了差不多40分鐘仍未見墳頭蹤影,無奈下折返坐小艇回到亞公地。

5.jpg

拜祭當日,鄉民在大美督B抽水站海邊,由小艇接駁大船駛往船灣。

 當年建淡水湖淹村落迫搬遷

 亞公地坐落在小滘村附近的山坡。現在小滘村的上岸處是水泥路,從前是回家路的一部分,那時這裏是田,還有小豬場,海邊對出一點,水淺很多,灣角處有碼頭,下了船走海邊小路回家,現在田、小路已成淡水湖一部分。據網上資料,在1968年淡水湖堤壩初築成時,各村村屋仍存在,後來各村除小滘村外悉數拆卸,其後於1973年堤壩加高12呎,小滘村亦遭拆卸。現場所見,整條村已淹沒在草樹中,間中見石頭地基。拜祭村民中,只有少數人在村中住過,眾人沒有特別前往村中探究或憑弔。除了拜祭船灣祖墳,村民亦於10月31日即農曆九月廿六日,到西貢榕樹澳附近山頭,拜祭開基祖子茂公的妻子。從榕樹澳村下車往深涌方向走一段石屎小路,再往山坡走,大約走了25分鐘便到。墓四周已長滿不少長草,村民們合力除割。從墓邊遠望,景致開揚,可遠眺企嶺下海及馬鞍山。村民指墓地在名穴將軍下馬一帶地方,背山面海,風水佳。而墓地為蜈蚣地,因此祭品不用雞,轉用燒鴨。以前,向茂公妻子致祭後,會到榕樹澳村一個婆婆家炆豬肉,婆婆提供門前地方、搭架爐灶的磚以及大鑊,小滘村村民就帶來豬肉、配料及醬料,炆煮後大夥兒大快朵頤。自婆婆多年前離世後,未再聞豬肉香。

小滘村遺址一角,但見頹垣敗瓦。

 鄉民用鐮刀割草清理祖墳,小孩子也幫一把。

 小滘村民回憶「世外桃源」

 今 年 重 陽的小滘村祭祖鄉民中,村長李志明及村民李照雄曾經在村中居住過,說起往昔生活,仍流露喜悅之情。今年 67 歲的李志明,12歲搬離小滘村。他說,小時生活很簡單、樸素,大人們,男的靠海打魚,女的耕田、養豬,他這些小朋友,就通山跑、捉魚、玩水。那時6條鄉村有兩間小學,他讀上三鄉小學,就在大滘,上學要走山路(拜山也是走山路)。聽父輩說,早期交通十分不便,出入都只靠 「打路」即行路,初時去沙頭角墟趁墟,後來改去大埔太和墟。去一轉沙頭角墟真是路遙遙,由小滘過大滘、經東沁其、上烏蛟騰、到鹿頸,可說由朝去到黑,後來有六鄉村民辦街渡,出入方便多了。街渡早上8時出發,下午4時回來,若錯過了就要在大埔住旅館、投靠親戚、或到相熟雜貨舖借宿。他試過跟大人去太和趁墟,晚了住在親戚家。

8.jpg

 李照雄旁邊就是昔日的籃球場,隱約見地基。

 家鄉的記憶及感情不會磨滅

9.jpg

 李志明村長與鄉民一同祭祖多年,滿心歡喜派利是給眾人。記者 鄭玉君攝

 當知道因建湖要搬走時,他很不舍得,因為是自己出生地、成長地,也活得開心,家鄉的記憶及感情不會磨滅,所以即使年紀漸大,仍聯同妻子、族人,年年前往崎嶇山頭祭祖。60 多歲的李照雄在小滘村住到 8 歲。祭祖當天,他帶領記者,嘗試返回自己的家,但所有屋地都滿是草樹,地上只見斷垣、石頭地基,最 後 只 好 走 往 海邊,那裏原有一個籃球場,現在遍布綠樹,惟地基仍在。他形容海邊一帶為世外桃源,因小河涌外就是湖,風光十分優美。從前水(以前是海水,建湖後是淡水)沒那麼深,可走落沙灘。岸邊有好多魚,烏頭、黃花,品種說不盡,村民大多捉來自己吃。照雄是長子,即使7、8歲的年紀,都要跟着父親到附近海域鉗帶子。李父鉗帶子不用潛入水中,只用兩支由竹做成的數十呎長竿,末端是可開合的鉗。竿放入水中,很快就將帶子鉗,有收獲後拿去上環賣,價錢不錯,不少村民靠鉗帶子賺一些錢。他說,村的環境很好,但無水無電,出入不方便,當年要搬走時,不少人覺得好。但他仍緬懷這種與世隔絕、與世無爭的生活,希冀夢中見到兒時的山稔、芭蕉、柑樹、帶子、沙灘,還有父親鉗帶子的身影!

   頂圖:鄉民拜祭亞公地第三世桂芳公。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