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具特色的香港高齡教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香港脈搏】具特色的香港高齡教育

2021-11-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高齡教育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由社會服務機構開始,主要是舉辦興趣班組、講座等。後期在政府支持下,依靠非政府組織,大、中、小學及社會各界協力下演變成獨具特色的以長者地區/鄰舍中心、長者學苑、第三齡學院等為主體的長者教育體系。作為香港高齡教育的載體,長者中心及長者學苑是香港高齡教育的主要支柱,也是「老有所為」、「積極樂頤年」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長者終身學習,維持長者身心靈健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高齡教育改善長者生活質量

 在前特首董建華於1998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以「終生學習」為香港教育的基石後,本港在2002年有兩份關於高齡教育報告先後發表,分別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長者活動中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會員學習需要及喜好調查報告》,及香港公開大學的《海外國家為長者提供持續教育的經驗研究報告》,這兩份報告為本港高齡教育的發展提出不少具體建議。

 2003年,社會福利署將津助的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長者中心分別提升為長者地區中心及鄰舍中心,以擴展其功能及為長者提供適切的服務,包括健康教育、社區教育、認知障礙症教育等發展性服務。現時全港有41所長者地區中心及170所長者鄰舍中心,組成了覆蓋全港各區的高齡教育網絡,為長者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在非正規教育層面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其課程具有兩個特點:一、課程類型多元,內容豐富,以滿足長者多樣化需求;二、重視健康教育課程,配合世界公認的衛生保健戰略措施,對防治與老化相關的疾病、改善長者生活質量及最大程度延長健康時段等均有重要作用,也藉此減少醫療體系的負擔。

 2006年,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發表了《長者學習約章》及《長者學習立場書》,強調長者的學習權利,不論學歷或健康狀況,他們應享有學習機會。學習約章及立場書鼓勵了長者參與學習,建立自信,發展潛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2007年安老事務委員會推出以學校為基礎的長者學苑計劃,其目的在於促進長者持續學習以增進其生理與心理的幸福感。在城市建築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委員會在過去14年使用大、中、小學的校舍成立了近180所長者學苑,總有一所在長者居所附近。學苑利用星期六及學校放學後的時間為長者上課,推動長者教育,維持他們身心健康,對促進跨代共融、推動跨界別協作共融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長者學苑計劃以很低的社會成本,實現了高齡教育的快速發展。

 宜將高齡教育納入政府管轄

 長者地區中心/鄰舍中心、長者學苑等借鑑了英、美、澳等外國高齡教育模式,兼顧了香港長者的特徵和需求,在機制運行、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其創建和發展歷程也具有鮮明的理念。雖然上述高齡教育不是正規教育,但這些非正規學習能滿足長者社交、心理、智能、健康等需要,讓他們能得到自我實現的機會。長者地區中心/鄰舍中心與長者學苑在組成與運行、經費來源與管理、課程開設以及教學質量保證等方面的相關機制、特點,不僅可以為大灣區高齡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也可以為東南亞地區發展高齡教育帶來啟示。

 為了更完善本港的高齡學習設施,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 高齡教育特徵之一是多以「後輩」教導「前輩」學員,是典型的「後喻」教學方式。毋庸置疑,教導長輩方法與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不同,需要多用尊重、同理心、聆聽、真誠去教導長輩。教育工作者應對長者心理學、教學技巧等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因此,當局應該為有志於長者教育的導師及課程策劃者提供高齡教育理論及實踐等訓練。現在幼兒教育老師已學位化了,但反觀高齡教育有關辦學團體並不是由教育局管轄,對高齡教育師資並沒有任何規管,政府及教育機構應考慮提供師資培訓,以提升長者教學質素。

 二、本港1970年初才實行6年免費的小學教育,當時的學生現已成為年青長者,有較高的學歷,對學習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當局也應透過系統的調查分析,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設計一個符合他們需要的課程體系,亦可充分運用Zoom等教學軟件,提供網課等,進一步惠及更多長者。

 三、最後,高齡教育的焦點不應只集中提供服務予熱心的學習者,資源亦應用於鼓勵很少參與學習活動的長者。未來的研究應探討如何激起初老對學習的興趣,及在此重要的人生轉接期提供早期的介入。對於一些失能、居於院舍或偏遠地區的長者,也可考慮「到宅模式」將學習材料送到他們手上。現時社會仍隱藏着年齡歧視及系統性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關於非學習長者對衰老的一些訛誤,包括「老人學不了新東西」、「老了就沒用了」等,各服務機構應掃除這些訛誤,鼓勵長者終身學習去提升生活質素。

 莫世民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