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圍醮會祈港早脫疫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泰康圍醮會祈港早脫疫境

2021-11-24
来源:香港商報網

 有500年歷史的錦田泰康圍七年一屆太平清醮已於11月中旬舉行。錦田鄉眾圍中現今僅存泰康圍有舉行醮會。泰康圍為祈求香港疫情快些消失,亦為村民在疫情生活中增添歡樂,在村民借出寬闊的場地下,今屆辛丑年醮會由往屆兩夜一日擴至三夜兩日,並正式成立建醮委員會統籌各方事務,取代往屆以頭名緣首名義,發送醮會告示及減輕他們之負擔。首次印製醮會特刊及請村民食素盆菜,醮會費用由祖堂全包約100萬元。 

    建委會減輕頭名緣首負擔

 泰康圍是錦田鄧族8條主要村落其中之一。泰康圍建醮委員會會長鄧賀年表示,逾百海外鄉親因疫情原因未能回港共慶。泰康圍現有原居民近600人,加上非原居民全村約千人。往屆醮棚是在圍門外空地「圍莆」公眾地方搭建,今屆有村民借出私人農地,經數月平整後,種上嫩草成醮場為村民集氣,祈福香港早日走出疫情。今屆成立建醮委員會日誌式記載打醮流程,有利年輕人傳承醮會事務,亦減輕緣首壓力。往屆醮會泰康圍的信農(外姓租田農民)、信僑(非原居民)和信商(街市商販)皆慷慨解囊,70年代街市商戶甚至休市慶祝。現時雖無耕種仍有7戶信農(後人)。醮會期間全村原居民齋戒。

 泰康圍辛丑年醮會日期為11月12日至14日。首日早上路祭英雄後,取水插揚旛,下午4時由10名緣首分兵三路請神。今屆頭名緣首鄧霆鈞村長依照傳統往位于正巷圍底的神廳,恭請眾神靈的圍主經頂部刻有「南陽貴胄」的圍門到達醮場,神廳外貼有「七年戴德從心願,三日酬恩表意誠」的對聯,表明泰康圍打醮是七年一屆。集齊神靈後由鄧霆鈞偕第二、三名緣首站在高台點香,繼而開壇進行科儀,歷時逾兩小時。

 次日中午則迎人緣榜,晚上祭小幽。第三日晚是醮會高潮,9時許祭大幽,向孤魂野鬼施食和超度。祭大幽前大士王出巡,數十名男丁抬大士王巡圍外一周40分鐘,意謂驅除污穢妖邪,經過錦田公路時,抬大士王的眾人更衝前走一小路,氣氛高漲。回到醮場後,大士王移到幽場後方,幽場這時開始放置元寶、插香燭,左右兩邊共擺了180盞油燈。喃嘸率緣首進行法事。接近子時,大士王連同其他紙紮一起焚化,送聖散醮。翌日化榜及送神歸位。

IMG_8506.jpg

(圖說:錦田公路賀醮花牌照亮巡圍大士王。鄭玉君攝)

IMG_5276.jpg

(圖說:頭名緣首由神廳迎神出醮場,經過刻有篆書「南陽貴胄」的圍門。南陽乃鄧姓郡望出處,貴冑指錦田鄧氏與皇室聯姻之結果

 擴醮會為村民疫下添歡樂

 泰康圍打醮的歷史已無可考,據村民回憶,戰前的醮會除有喃嘸先生誦經外,還有木頭公仔戲。1958年那屆曾經做大戲,但之後歷屆至今均省略不做。早期醮會都是三日四夜,但因1965年那屆與錦田鄉之酬恩建醮同期,為免村民過於勞累,遂減法會日數,變成兩夜一日的洪文清醮,自此連續多屆皆如是,至今屆才擴至三夜兩日。因多屆醮會雖與太平清醮類同,但科儀項目略少,所以有村民稱之為酬神化衣。

 泰康圍可謂低調中又為人熟悉:既有進士公鄧文蔚的事,亦有1899年抗英故事。泰康圍是在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由17世祖鄧廣海的長子鄧璁及其他4人,從圭角山下的北圍,越過錦田河遷徙而立。現今村民主要是22世祖鄧嵩閣的後人。鄧嵩閣的長子鄧文蔚是錦田鄧族入清之後首位進士,其堂號名光裕堂,康熙年間創辦元朗舊墟。泰康圍的圍門原安有一對連環扣鐵門,但在1899年英國強租新界時,被英軍強行拆走,連同吉慶圍的鐵門運回英國當戰利品展覽。至1925年英國才交還一對鐵門,在吉慶圍安裝後才發現是一道「鴛鴦門」,其中一隻鐵環較粗屬泰康圍,另一隻鐵環較幼才是吉慶圍,泰康圍只剩下一道鐵門檻。另外,錦田鄉人將抗英義士遺體合葬於逢吉鄉妙覺園義塚,村民稱為白骨墳。(特約記者 梁美儀 記者 鄭玉君)


(圖說:頭三名緣首站於高台焚香拜祭)

(圖說:大幽期間 喃嘸率緣首進行法事)

    頂圖圖說:泰康圍眾父老、委員和村民在辛丑年醮會大合照 前右四為鄧賀年。梁美儀攝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