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馬蹄蟹保育刻不容緩-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白泥馬蹄蟹保育刻不容緩

2021-12-01
来源:香港商報

    元朗流浮山下白泥除了是觀日落的勝地,也是瀕危物種馬蹄蟹(學名:鱟)產卵之地,在泥灘中,間或發現幼年馬蹄蟹的影蹤。不過,在人為破壞、海岸發展、海洋污染等因素影響下,馬蹄蟹在香港很多區域已消失。白泥這片生態大寶藏亦正受著各種威脅,近年紅樹林及入侵性物種大米草的過度繁殖,令馬蹄蟹的生存空間逐漸減少。當地村民與保育團體已進行清理及監察工作,惟杯水車薪,極希望政府做些工夫,令紅樹林不要失控地生長,同時清除令泥灘乾涸的大米草。

    海洋活化石有4.7億年歷史

    馬蹄蟹被稱為「海洋活化石」,有4.7億年歷史,其獨特外形總吸引人們注意,早已成為海鮮酒家用以招徠食客的宣傳物。多年前已有海鮮店老闆對記者說,海鱟多用來煲湯,可驅風甚或防癌,又可取其卵蒸蛋。

9.jpg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白泥發現幼年馬蹄蟹後,即時量度其尺寸。記者鄭玉君攝

    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馬蹄蟹在香港曾十分普遍,幼馬蹄蟹可在本地的許多海灘上發現。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末,牠們在許多區域已消失了。現今,幼馬蹄蟹只在后海灣和大嶼山一些海灘及泥灘上出沒。而以前經常有馬蹄蟹出沒的地方如吐露港,已再沒有牠們的蹤影。

    白泥所在的海灣就是后海灣,下白泥村長鄭偉君多年前的記憶印證了上述資料。他說,大約40年前吧,大海裏有很多馬蹄蟹,漁民捕魚時很容易撈到,主要是中國鱟品種,很大隻,足有16吋長,牠們通常是一對對的在海灘交配產卵(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所以又稱「夫妻魚」)。村民並不特別喜歡吃馬蹄蟹,他只吃過一次卵蒸蛋,也貪玩地試過坐在成年馬蹄蟹的硬殼上。不過已十餘廿年沒見過巨型馬蹄蟹,近年捕獲的,最大隻的都只是10吋至12吋,而且數量很少。4個多月前,鴨仔坑發現大隻馬蹄蟹,但已死亡。

11.jpg

    大自然保護協會工作人員全副裝備走進泥灘,尋找馬蹄蟹蹤影。

    海灣環境日益惡劣難以繁殖

    鄭偉君又指,海灣環境日益惡劣,最明顯是沙灘面積逐漸減少。他將今天的圖片對比60年代中的地政署圖片,發現后海灣的沙灘(蛇口、深圳、米埔、下白泥)幾近消失,香港這邊現在只剩下鴨仔坑至下白泥一段,但相信亦會在6、7年後消失,原因是海岸已被大量紅樹林佔據,特別是繁殖力超強的海桑。紅樹林形成一道屏障,馬蹄蟹根本難以到沙灘產卵。同時出現約30年的大米草近幾年生長特別厲害,令泥灘乾涸變為草地,不但影響馬蹄蟹的生存,其他如貝類、水藻等亦會大量死亡。

    他說,已積極與保育團體合作監察白泥的生態環境,亦有不少義工幫忙清除大米草。其中大自然保護協會3年前與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合作,在后海灣流浮山設置首個蠔礁試點,以了解在本港修復蠔礁的成效。健康的蠔礁可發揮天然濾水作用,進而惠及沿岸環境,蠔礁亦為許多本地物種提供棲息地和苗床。兩年前協會開始在白泥監察馬蹄蟹,牠的存活是在該地進行保育成效的其中一項指標。

12.jpg

    數月前在沙灘發現死去的馬蹄蟹,大隻的約有12吋長。

    全港數量降九成少於一萬隻

    大自然保護協會項目外展助理經理羅頌翹表示,曾有保育團體做過調查,顯示全港馬蹄蟹的數量下降九成,少於一萬隻。目前白泥鴨仔坑是牠們上岸繁殖的地方,以往曾發現有兩品種,包括中國鱟及圓尾鱟。過去兩年的監察有記錄到幼年中國鱟,沒有記錄到幼年圓尾鱟,但這並不代表這品種的馬蹄蟹不存在,因為今年夏天曾在沙灘上發現6隻在鬼網(廢棄釣魚用具)的成年圓尾鱟。

    馬蹄蟹會於4月至10月上岸產卵,誕生後的幼馬蹄蟹如手指尾般大。羅頌翹說,在該段夏天產卵期間,會一連幾個月在同一日進行記錄,過程是在潮退時,在鴨仔坑一帶找出4條樣線,邊行樣線邊記錄,當發現牠的蹤影時,會量度其尺寸、物種及位置,在9月中曾在一條樣線發現200隻幼馬蹄蟹,但此一時,彼一時,未來未必會有同樣發現,即使有發現,也不能肯定是同一批馬蹄蟹,因此需要較長時間監察。

13.jpg

    義工在鴨仔坑清除大米草。鄭偉君提供圖片

    馬蹄蟹約花10年時間在泥灘成長,之後回到大海,在該段成長期,會遇到很多威脅。在白泥,人為的威脅不少,在疫情下,港人未能出外,來鴨仔坑遊樂者增多,在泥灘掘蠔、在沙灘踩單車,都對地方構成影響。羅頌翹說,在沙灘更發現不少垃圾如口罩、飯盒,應是香港遊客帶來。她指出,外生物種大米草、海桑等生長速度快,他們會聯同義工及村民盡力消除,另一方面,期望市民好好保護泥灘,不要留下垃圾,亦不要騷擾當地的生物。(記者 鄭玉君)

    頂圖:這些被發現的馬蹄蟹,拍攝完畢後會放回原來位置。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