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正在建設北部都會區,羅湖坐擁三大口岸優勢,未來深港的聯繫一定將會更加密切。羅湖有交通優勢,即將實現南北『雙高鐵』,阪銀通道、東部過境高速羅湖段已相繼開通,地鐵總里程超過42公里,實現街道全覆蓋,線網密度居全市第二,贛深高鐵不久就會開進羅湖火車站;羅湖有宜居優勢,經過大規模的環境品質提升,現在的羅湖面貌煥然一新,燈光夜景璀璨如畫、花漾街區別具特色、市容環境整潔;羅湖有區位優勢,還處在深圳市的中軸線上,也是聯通深港的樞紐門戶和開放前沿。」12月7日,深圳市羅湖區委書記劉勝做客深圳電台先鋒898《民心橋》節目,現場為市民解鎖「新羅湖、新產業、心服務」三大關鍵詞,帶大家領略不一樣的新羅湖。劉勝指出,只有產業強了、街區旺了、服務優了,民生幸福才更有底氣、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新產業、新空間、新優勢 實現「再造一個新羅湖」
羅湖,是改革開放的的先行區,也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區,正因如此,有些人會把羅湖稱為「老城區」。「羅湖的建區歷史確實是長一些,但羅湖絕不能稱之為『老』,羅湖是『新氣象、大潛力』」。劉勝圍繞轄區產業、空間、優勢,向大家分享了羅湖的三個「新」。
產業興則城區興。過去,金融、商貿等關鍵詞霸榜了羅湖產業領域;未來,羅湖要將關鍵詞轉移到創新、智能。劉勝表示,羅湖積極布局新產業,提出要打造創新驅動型未來都市產業引領區。在羅湖區北部——大梧桐新興產業帶,就是羅湖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陣地,這裏將建設清水河人工智能、布心生命健康、蓮塘5G等產業集聚區。同時,在市里部署的「20+8」產業集群中,羅湖共承接了軟件與信息服務、智能終端等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區塊鏈與量子信息1個未來產業集群。如今,羅湖的傳統優勢產業穩步升級,科技創新產業迎頭趕上。
素有「一半山水一半城」之稱的羅湖,空間,被認為是制約羅湖發展的關鍵瓶頸。基於此,近年來,羅湖向存量要增量,通過城市更新、土地整備、查違拆違等方式多管齊下,新增了446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實現從產業空間上「再造一個新羅湖」。「同時,我們還釋放土地空間資源40多萬平方米,這其中不少還是連片的空間。」劉勝說,「羅湖現在不缺空間,符合羅湖產業發展方向的好企業、好項目,我們一定有空間可以落。」
用數據展現「民生七有」努力照亮每位群眾的幸福路
漫步羅湖,可以看到老人在榕樹下納涼、年輕人在商圈裏購物、小朋友在社區公園玩鬧,隨處洋溢著濃濃的煙火氣,這與羅湖優質的民生資源和服務是分不開的。劉勝表示,近年來,羅湖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緊緊圍繞人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為老百姓解決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努力做到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醫療教育,是城區宜居的重要指數。在醫療方面,羅湖從2015年開始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轄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極大提升,從2014年的12.97%提高到2020年的53.12%,每萬名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達5.48名,位於全市第一,轄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好病。在教育方面,羅湖教育經費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在2020年達到42.36%,「十三五」期間完成17所學校新改擴建工程。未來五年,羅湖還將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34所,新增學位3萬個,讓教育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居民。
在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這件事上,羅湖可以用一組數據說話。「十三五」期間,羅湖開工、籌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房3.5萬套、供應1萬套,未來五年還將籌集2.4萬套、供應1.5萬套;羅湖共有111個公園,綠化覆蓋率達到64.6%,綠道總長176.78公里;全區累計投入養老服務經費近6億元,新增4家養老機構,推動老齡化社區實現社區長者服務站點100%全覆蓋;投入社會救助資金2.5億餘元,發放各類專項救助資金1110萬餘元,發放養育扶助金7900萬餘元,累計救助群眾16萬餘人次,努力照亮每位群眾的幸福路。
推動公共服務提質提速 打造宜居宜業品質典範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劉勝指出,我們提出「服務升級」,就是推動公共服務全面提質提速,讓羅湖成為最宜居宜業的服務品質典範區。
讓企業在羅湖感受到關心有溫度、服務有實效,羅湖將着力提升惠企服務,在全區形成「大招商」「大企服」的合力。一方面,搭建起領導掛點、行業管理、屬地服務、公益參與的企業服務體系,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服務保障企業發展。另一方面,繼續做強「企聚羅湖」服務品牌,每年舉辦產業扶持、行業交流、供需對接會,為市場主體創造投資放心、創業舒心、幹事順心、發展安心的環境,營造尊重企業家的濃厚氛圍。
讓市民在羅湖感受到服務更貼心、暖心、舒心,羅湖將着力提升惠民服務,增加更多的優質民生資源供給。羅湖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服務作用,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綜合服務平台,老百姓有任何難事都可以到這裏來尋求幫助。為了更貼近群眾,羅湖將建設「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訴求服務體系,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實惠、有所獲。(記者 易小婧 通訊員 羅湖區融媒體中心 深圳新聞廣播 深圳新聞網劉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