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GAIR全球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大會在深舉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第六屆GAIR全球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大會在深舉行

2021-12-09
来源:香港商報網
    12月9日,第六屆GAIR全球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大會在深圳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大會由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聯合會、雷峰網聯合主辦,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研究院、深圳市機械人協會、深圳市人工智能學會支持。140餘位產學領袖、30位業內大咖將在這三天時間內聚首深圳灣畔,從AI技術、產品、行業、人文、組織等維度切入,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與數碼化的時代話題。
 
    深圳原創技術成果規模應用歐洲國家
 
    本次會議大咖雲集,論壇請來了多名院士助陣,分享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並舉辦了三場圓桌論壇,十餘位頂級AI學術大咖進行高端對話,追溯學術史背後的激盪故事,致敬那些推動學科發展的傳奇。
 
    2021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IEEE/SIAM Fellow羅智泉,作為論壇首位開場嘉賓,以《5G網絡性能的模型和優化》為題進行了演講。羅智泉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的5G網絡設備世界領先,但並不意味着我們的網絡整體性能領先,因為基站等5G設備參數必須和場景高度匹配後,才能發揮出5G最大優勢。當前,大部分5G設備的網絡性能都無法達到體驗最佳和效能最大,達到優秀等級的網絡數目低於10%,大部分設備只發揮8成的網絡性能。
 
    羅智泉指出,當前,整網體驗的系統優化性還依賴服務專家的工程經驗,相關研究則屬於學術無人區。面對5G網絡的超大規模參數組合、網絡高度複雜,現網調參高風險,無學術研究可參考等挑戰,需要我國的學者和專家做出更多的技術突破。據記者了解,在羅智泉的帶領下,由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港中大(深圳)、華為聯合成立的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已經做出了無需信道狀態信息的IRS技術的原型研發等成果,在荷蘭、瑞士、德國等國家中規模應用。
 
    5位高校院長探討複合型的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學科的專業領域研究工作進展迅猛,AI也逐漸走向千行百業的落地前沿,學界、業界對AI人才之需求也悄然生變。在「35歲焦慮」「AI商用難」等論調中,新一代AI人才何去何從、怎樣提升自身競爭力,學院間如何聯動合作,構建複合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值得展開深入討論。
 
    第二場圓桌論壇,就立足於「育人育才」這一永恆話題,邀請到5位高校院長,圍繞AI創新與人才培養分享心得與計劃。
 
    據介紹,5位高校院長分別為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院長、IEEE Fellow須成忠,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IEEE Fellow劉劼,深理工計算機學院院長、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潘毅,以及南科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IEEE Fellow姚新,以及主持人AIRS研究院執行院長杜子德。
 
    此外,在第三場圓桌論壇,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IEEE/ACM/AAAI Fellow楊強,澳大利亞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張成奇,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IEEE/ACM Fellow周志華,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IEEE Fellow趙峰,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林方真,圍繞人工智能理論框架的多個問題,進行了科學探討。(記者 姚志東)
 
頂圖:論壇現場
 
[责任编辑:郭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