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以「探索未來、共享科學」為主題的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將在廣州開幕。日前,廣州地標建築「廣州塔」為論壇亮燈,向來自全球的超百名與會院士專家表示歡迎。在這場全球科學家盛會上,他們將共同探討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及其對未來的影響等重要話題。
大灣區科學論壇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發起,以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為指導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為主辦單位,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高級別的科學盛會。
6場分論壇聚焦科技前沿
12月10日,大灣區科學論壇納米科學分論壇將率先舉行。聚焦納米科學前沿,預計有高松、王迎軍等12名院士作主旨報告,涵蓋「納米技術與再生醫學」「OLED技術的機遇與挑戰」等尖端課題。
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採用「線上視頻+線下參會」形式,將舉辦1場高規格全體大會、6場分論壇和1場灣區科創峰會特色活動。12月7日,論壇先導活動灣區科創峰會已成功舉辦,而6場分論壇則分別聚焦若干重大科學問題,包括納米科學、生命科學、網絡通信、可持續發展、海洋科學以及智能工業軟件。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走勢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與預警等主題,科學家們將深入探討發展趨勢,分享最新研究成果,開闢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新路徑。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在視頻出席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新聞發布會時曾表示,將把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成為「科技達沃斯」。
開幕前夕,大灣區科學論壇已受到全球科學界的高度關注。連日來,包括波蘭科學院院長耶日·杜辛斯基,法國科學院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博士,南加州大學醫學、工程、科學與人文學院院長史蒂夫·A·凱伊博士等與會科學家紛紛向論壇發來祝賀視頻。
大灣區擁有濃郁科學氛圍
進入12月以來,從在東莞舉辦的粵港澳院士峰會,到在橫琴、香港、澳門同時舉辦的大灣區工程師論壇,再到即將開幕的大灣區科學論壇,一系列科技盛會接連落地粵港澳大灣區,這背後是粵港澳三地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造開放創新環境、爭取更多「從0到1」科學突破的不懈努力。
「針對安全經濟型的鋰電池儲能系統,我們經過多年研發,已掌握部分核心技術,包括准固態鐵鋰電池模組技術等。」在12月1日開幕的粵港澳院士峰會上,院士專家發布十大創新成果,華中科技大學程時傑院士團隊代表在路演中大力推廣團隊最新成果。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營造開放包容創新氛圍、廣納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英才的生動案例。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經過多年建設,目前,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脊樑的大灣區創新資源集聚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表示,粵港澳三地合作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1加1加1遠大於3」的效果。
助力大灣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在與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科學家的聯合研究中,我受益匪淺,未來我希望能擴大這種合作,讓更多的大灣區科學家參與進來。」日前,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羅伯特·博爾威克在致大灣區科學論壇的視頻寄語中,向粵港澳科學家發出誠摯邀約。
作為東道主,廣東致力於將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為「共商共享全球科學發展與促進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增進科學共識、促進全球科技合作是論壇的題中之義。
正如白春禮所說:「希望用好廣東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發展經驗,充分發揮國際科學組織廣泛凝聚海內外科學家和創新資源的紐帶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事實上,從論壇的議題設置看,論壇聚焦的生命科學、納米科學、網絡通信等,不少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領域。專家表示,全球相關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專家、青年科學家以及工商界人士雲集大灣區科學論壇,參與研討、深入交流,將促進各國共享創新思想和發展理念,並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支點,為構建世界科學共同體注入新動能。
數據顯示,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研發投入達到近3600億元,「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第2位,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