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通關指日可待,預備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昨日開始接受註冊的「港康碼」,首天申請已異常火爆,截至晚上9時有超過18.7萬名市民登記。一方面,這反映了兩年疫情期間,究竟積累了多麼強大的北上需求;另一方面,亦凸顯了有序通關的重要性,既要妥善管理人流,以免迫爆口岸,更須謹慎控制風險,毋讓病毒有機可乘。
疫情前,單計陸路管制站,每日平均有近20萬人跨境北上;疫情下,出入境者須要檢疫隔離,即使先後放寬了「回港易」和「來港易」措施,仍有大量跨境往來需求無法滿足。兩地通關在望,作為過關必備、因而間接反映過關需求的「港康碼」申請熱烈,絕對可以預期。面對如斯龐大流量,網站依然運作暢順沒有塞車,亦可見有關方面對此準備妥當,簡化公屋戶申請程序也可提高效率。
要留意,昨日數字絕非最終申請實數。一來,先採觀望態度的,稍後既會陸續註冊,更重要是,由於當局表明初期「小通關」將會設立配額,先讓有迫切需要的公務、商務,以及有恩恤需要人士通關,故其餘人等現階段可能押後登記,尤其政府早前也呼籲無須急於申請。所以,實際港人的北上需求,肯定比現在公布的數字更加強勁。據指,「小通關」初擬每日名額約1000個;可是,面對逾10萬計的登記,這豈不需要長達數月時間方能完全消化?僧多粥少之下,誰先誰後次序又如何具體釐定?當局必須好好處理。無論如何,上述墟登記場景,充分顯示「小通關」不單要盡快推行,日後「大通關」以至全面通關亦宜快馬加鞭。
但有一點必須緊記,就是通關過程必須安全至上;畢竟,一旦疫情出現反彈,便恐觸發熔斷機制。香港之引入「港康碼」,正是進一步加強本地抗疫能力的重要工具,其採取的實名制度,及須上載住址證明,無疑可大大優化本港及內地的疫情追蹤管理。雖然,「港康碼」僅適用於入境內地的港人,但裏面的「紅」、「黃」、「綠」碼標示,亦有助市民做好自身風險評估,再結合現行的「安心出行」手機程式,本港疫情管理當可進一步提升。
不僅如此,疫下香港要跟其他地方維持交流,相互對接機制乃是理所當然,由對接內地到對接國際皆然。過去,港府便因應英國更新豁免已接種疫苗人士的入境要求,而在針卡上新增了接種者出生日期等資料;相對地,為了利便外傭來港,港府亦按機制認可印尼、菲律賓等地的疫苗接種紀錄;連同早前香港與新加坡建立旅遊氣泡,凡此種種都涉及疫情管理的機制對接。事實上,全球各地亦陸續採用類似「港康碼」的疫情追蹤辦法,究竟「港康碼」日後的抗疫功能以至對接對象,能否進一步擴闊至其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