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優化現行政策 紓緩交通擠塞-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優化現行政策 紓緩交通擠塞

2021-12-21
来源:香港商報網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何子煜

 香港的交通擠塞延禍多年,導致市民浪費大量的通勤時間,而商戶則要負擔未能準時送達貨件或提供服務的風險,更導致路邊空氣惡化,可見交通擠塞對市民生活的便利、營商環境的吸引力和城市整體素質都帶來了破壞,更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交通諮詢委員會為此在2014年提交了《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提出各種措施嘗試紓緩交通擠塞情況。但7年過去,情況卻愈加嚴重,體現於各區域主幹道繁忙時段的汽車行程時速。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優化《財政預算案》當中提及的「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及牌照費」和「研究電子道路收費」,才有望紓緩交通擠塞的情況。

 優化加稅安排

 參考政府數據,2016年至2019年,香港的道路、行車隧道及行車天橋(統稱「道路」)的合共總長度,只是從2107公里微增至2127公里,增幅不足百分之一,但同期領牌的車輛總數卻增加6.5%,其中私家車更是增長了7.1%,明顯跑贏大市。由於車輛增幅遠高於道路的增長,造成道路整體的承載壓力持續加劇,但道路興建需時甚久,要短期內盡早紓緩交通擠塞只能從車輛的增長入手,當中又以限制私家車增長為關鍵。

 為此,財政司司長建議私家車首次登記稅提高15%、牌照費增加30%。然而,加稅只是減少了市民買新車的意欲,或增加了現有車主的負擔,對於減少現有私家車數量並無即時成效。參照運輸署數據,本年1月的私家車首次登記數量為2622宗,9月的數量則是3544宗,竟然不跌反升,可見措施的效果成疑。筆者建議,措施要做到「減少現有私家車數目」,必須提供充分的誘因讓現有車主主動取消登記。例如,政府可提供特殊的津貼,凡主動取消登記者,將獲得一筆相當於3至5年牌照費的資金,並存入到電子支付戶口,以額外的經濟誘因,鼓勵車主放棄現有私家車登記,轉為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從而削減路面私家車數目。與此同時,政府亦應提供免費的車輛回收或銷毀服務,完善政策配套,便利車主配合政策。長遠而言,政府應積極研究北京的「單雙號限行」、新加坡的「擁車證競投」與「私家車配額」等不同形式的措施,更嚴厲地限制私家車數量的增長。

 優化電子道路收費系統

 在香港交通擠塞的路段分布中,不難發現擠塞的情況主要集中在個別主要幹道,以及特定的市區範圍,因此在增加首次登記稅和牌照費之外,政府亦推行電子道路收費,作為補充手段,針對特定嚴重擠塞範圍的道路使用者。

 然而,政府在先導計劃的諮詢文件中,提及在邊界附近增設公眾泊車位,但這有機會反過來影響政策成效。增設泊車位固然是便利了進入付費區的道路使用者,同時也避免了違例泊車阻礙交通的情況,但政策的原意是旨在減少個別區域的車流量,提供更多泊車位,有機會引致更多私家車進入該區域,並在區域內停留更長的時間,很有可能會抵消電子道路收費的作用。政府應該考慮如何令車輛流動得更快,或是更有效地繞過付費區域。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可優化「香港出行易」,在偵測到駕駛者即將進入該區域時,為駕駛者提供付費區域和附近路段的實時交通狀況,並即時為駕駛者提供路線建議。此外,有研究顯示彈性收費能有效疏導交通流量,特別是針對私家車而言,所以政府應設計一套靈活的收費模式,隨着付費區域的擠塞程度而彈性調整收費,以此達到疏導車流的效果。與此同時,政府亦應在全面推行電子道路收費之前,預先勘察所有潛在納入區域附近,是否真能提供足夠的轉移路線,並適時開展相應的道路擴建或增建工程。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