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敏盈
近日,教育局公布了《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社會普遍予以好評。教育界多年來沉疴積弊,亂象叢生,一直是本港社會的重災區。香港回歸祖國已二十多年,教育陣線遠未完成「去殖民化」,教育系統,教師、教材、考試、學校、管理乃至制度性設計都存在不少頑瘴痼疾,並釀成廣泛而深重的惡果,已經到了必須認真正視和解決的時候。
比較內地、台灣、新加坡、英國及美國的情況,本港一直欠缺一項綜合社會政策,釐定德育發展的具體目標及監督施行情況。儘管2010年,港府曾提出增設新的國民教育及德育課程為中小學必修課,卻遭反對派抹黑阻撓而流產。中小學只有所謂通識科,課程內容長期得不到與時俱進的更新和充實。而且教授內容碎片化,老師天馬行空任意教授,修例風波中,香港教育局共接獲247宗有關教師專業失當的投訴,不少「黃師」以偏激思想影響學生,宣揚「違法達義」等政治歪理,宣揚仇視祖國、污衊政府、抹黑警隊、扭曲事實的反中亂港言論,致使學生無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淪為被利用參與暴亂的棋子。據統計,黑暴期間超過一萬名涉嫌違法的被捕者中,四成為學生,而其中18歲以下者竟達四成半!教師是青少年的引路人,被稱為「靈魂工程師」,然而卻在這種「黃師」長期的誤導教唆之下,香港新一代中喪失靈魂,「無品」、「無德」現象可謂觸目驚心。
實施優質教育
針對這些情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就特別強調實施優質教育,有意分別從師資和教育制度入手,包括改革通識教育科。這次特區《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的發布,內容上要求學校引導學生樹立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等十項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成為有自理能力、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的新一代。整個課程架構全面、均衡、富有針對性,各界普遍認為,這是解決本港教育困局,完成香港「二次回歸」,鞏固和發展由亂及治、由治及興新局面,實現良政善治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架構方案的訂立,不僅是社會變革發展之需,也是關係香港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乃至香港向何處去的大方向問題。自古中國傳統文化就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在於「傳道」,然後才是「受業、解惑」。而所謂「道」,就是真理,就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現代的中國,更把「立德」作為「樹人」的前提首要。最近頒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第43章《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中就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教育改革方向,應從中得到啟示和遵循參照。
事實上,就連歐美這樣所謂追求個性自由的社會,也非只重書本知識,美國中小學對學生行為品德規例竟達36項之多。其中就包括了愛國心、責任心和樹立合乎社會規範的道德、修養等方面。可見「求學首重德,做事先做人」作為教育之本,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香港的當務之急
愛國重德,奉公守法,乃「做人」的根本。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就是香港的當務之急。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政府必須重視「三國」教育,即國史、國學與國情教育。要讓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必須要將之融入各科教學中去,分階段有序推進。要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起點,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載體,從講授愛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故事,以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開展以家國情懷教育以及「仁者愛人」的社會關愛和「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教育活動為重點,使學生認識國家前途命運和個人價值實現的關係,建立文化自信,培養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尊嚴和國家核心利益的情操。
要啟動和做好這些內容的教育工作,師資是一個關鍵。雖然目前政府已有加強教師的德育培訓和提高國民身份認同覺悟,以及從入職管理着手,多方面提高教師質素等措施。但是,作為官校和領著公帑補助的教師,理應與公務員一樣,宣誓或作出聲明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據說目前政府現正研究有關宣誓安排事宜,市民期望政府盡快付諸實施。此外,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從大灣區招聘一些對中國傳統文化學有專長的內地教育人才來港,以期從架構上充實和改造香港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