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說:」留住往日記憶-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南丫說:」留住往日記憶

2021-12-27
来源:香港商報

 說到南丫島,會即時想起什麼?著名影星周潤發的故鄉?美味的海鮮?還是令人難過的南丫海難?南丫島就如其他海島,有著它本身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以及歷史文化。為令在地人更熟悉及愛自己的地方,同時令外地人了解南丫島,一批藝術家及研究員以公共藝術及口述歷史,展示以索罟灣為中心少人留意的南丫一面,這場公共藝術計劃「南丫說:」長達三個月,有足夠時間去細味。

 邀15組藝術家及團隊創作

 公共藝術計劃「南丫說:」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在地藝術策劃夥伴為「藝術到家」(ART TOGETHER)。選址則以索罟灣為中心的南丫島南段,主題為「海岸」,計劃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透過深入的在地研究及訪問,回顧南丫島留存歷史和海陸互動構成的生活方式,二是計劃共邀請15組香港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創作。另外,展覽期間「香港民間古蹟保育基金」亦會舉辦連串相應活動,包括導賞團、社區工作坊及放映會。

IMG_9314.JPG

公共藝術計劃「南丫說:」 已開始,為期3個月,藝術家期望人們入島細看。

 「藝術到家」行政總監陳佩玲說,計劃緣起是聯合策展人梁寶山(亦是計劃研究員)實在太愛住了20年的南丫島,但卻對此地方不太熟悉,想到不如做研究。早於兩年前,梁已申請另一基金為所居住地方模達灣做口述歷史,而一年前夥同ART TOGETHER申請藝術推廣辦事處的資助,對以索罟灣為中心的南丫南展開研究。

IMG_9385.JPG

策展人陳佩玲的「百樣生態研究室」流動車, 拉近與居民的距離。

 出書記錄多年生活變化

 在2021年2月至8月間,研究團隊訪問了多位島上居民,有男有女,有老中青三代,有原居民、從外邊遷入的,從鄉村來的,住在索罟灣「市中心」的,以及仍在村落生活的,透過不同背景的南丫島人,分享了他們對這地方的記憶,個人和家庭的成長、生活方式以至社區的變化。一本名為《南丫南,十二島民如是說》的書本近日已出版。

 同時間,15組香港藝術家展開創作。陳佩玲說,期望作品與南丫南緊緊相扣,因此藝術家們不會閉門造車,他們會跟研究員落區,與商戶、居民溝通。另一方面,亦入鄉隨俗,在賀誕如天后誕時會入廟拜神,農曆年時與居民一同寫揮春。

 「南丫說:」展覽日期由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3月13日。15組藝術品分布在索罟灣的遊樂場、公眾碼頭、第一街、天后宮、涌尾、神風洞前沙灘、蘆鬚城休憩處。遊看全部作品需時約半天。

III-0_今日本灣.JPG

南丫南索罟灣周邊地方。對岸左起:打水灣、索罟灣、涌尾,近右處為蘆鬚城和已廢棄的夾板廠遺址。「藝術到家」 提供圖片

 冀刺激疫下疲軟經濟

 12月12日,策展人員、藝術家與鄉民在天后宮前舉行拜神切燒豬儀式,冀活動得天后娘娘保佑,順利進行,亦保南丫島合境平安。出席儀式的南丫島南段鄉事委員會副主席胡國光表示,這是索罟灣首次大型藝術展覽,鄉民都十分支持。他說當地經濟受疫情打擊,最初生意較差,酒家亦受限聚令規管,現在稍為好轉,政府有旅行團補貼。他期望是次藝術活動有正面效果,帶動多些人到南丫島,刺激經濟,令商戶得益。

全記渡.JPG

南丫南居民必搭全記渡往香港仔,它與島民生活息息相關。「藝術到家」提供圖片

 藝術創作展漁耕風貌】

 相比熙熙攘攘的榕樹灣,南丫島南段較為恬靜,仍保留淳樸漁村風貌,藝術家們都是城市人,創作期間難免遇上想像不到的事情,如搭船時要與蟶子、瀨尿蝦為伍,出海時迎接各種風向,有藝術家為了便利接觸陌生的南丫南居民及收集素材,特設「百樣生態研究室」,路過者不禁要行個注目禮。

 影片記錄式微漁業

 身兼策展人及研究員的梁寶山,同時也是藝術家,在天后宮那裏的展場,其中一個地方是放映「全記渡」這套片子。梁在島上的模達灣住了20年,出入都是坐街渡,她順理成章成為監製,與拍攝者馬智恆一同做製作。現時到南丫島的4條航線中,只有一條是由南丫島人經營,就是全記渡來往香港仔及索罟灣(經模達灣)的航線,這是鄉委會副主席胡國光家族的事業,戰後已存在。梁寶山說,若沒有全記渡,她不會那麼喜愛這個島,因為這程船非常「relax」,好自由,「同瀨尿蝦、蟶子一齊」,片子很寫實地捕捉島民的生活形態,包括翻風落雨難埋岸回家。片長22分鐘,時間與船程差不多,足以讓島民有充實回憶,外人看後也留下深刻印象。

 南丫島居民早期以務農捕魚為生,現時農耕沒幾人,捕魚業亦已式微,但島上仍見漁排及海鮮酒家游魚處處。林建才與劉清華創作的「看見風:旗旛」,概念來自漁民常掛口邊的風。林建才說,無論捉魚、到沙灘游水、出行,他們都要看風向,這有利於得到較多漁獲、有較乾淨的海水,以及適時回家或離島。與島民傾談時,收集到一些特有詞語,如圍罟仔、放刺網、搖櫓等。藝術家將風與詞語結合,媒介就是輕紗製造的旗,形狀為天后誕賀旗,上有那些特有詞語,展示點是長期有風的蘆鬚城休憩處。這裏不同時段風向不同,旗會垂直、打開一點或全打開,希望看者感受到「漁民睇風食飯」。

IMG_9234.JPG

藝術家入鄉隨俗,在天后宮前拜神切燒豬,前右三為南丫島南段鄉事委員會副主席胡國光。胡氏左右分別是策展人陳佩玲及梁寶山。

 銀龍魚「神獸」 可招好運

 索罟灣天后宮供奉一條長近兩米的銀龍魚標本,這「神獸」據聞能為信眾帶來好運,它的奇特外形同時深深吸引「藝術到家」行政總監陳佩玲。陳氏亦是藝術家,創作了「島國異獸」作品,展現島上的動植物生態。她更特別設立一部配備巨大遮陽傘及櫃子的三輪車,名為「百樣生態研究室」,這部流動車是與人打開話匣子的工具,便利她訪問及記錄居民對於島上生物的記憶及想像,同時收集素材。

 「南丫說 :」還有很多藝術家的創作,包括:陳百堅的「夜靜時聞索罟犬」、何遠良的「索罟社區菜園」、含蓄的「島敘節。奏」、張震揚的「採集海浪」、林斷山明的「浪花」、林建才及劉清華另一組作品「看見風:長椅」、林玉蓮的「橋望.但見」、沈君怡的「島上航遊」、Sharu B. Sikdar的「葉慢慢」、蕭偉恒的「洞外有光」、蘇詠寶的「透明島嶼」、張哲的「南南丫展館」及導演卓翔有關天后廟的「風調雨順」紀錄片。

IMG_9382.JPG

沈君怡作品「島上航遊」,這些互動玩具船裝置,靈感來自與島民生活有關的船舶樣式。

IMG_9439.JPG

Sharu B. Sikdar的「葉慢慢」,無數蕉葉風車形成植物牆,吸引小朋友不斷轉動。

_1204343t.jpg

作品「看見風:旗旛」,旗幟上有特別詞 語,藝術家林建才與劉清華希望看者感受到 「漁民睇風食飯」。

 紙雕塑「似重實輕」

 其中,「南南丫展館」展現最多的南丫島人元素,因為張哲聯同3位從事創作的南丫島居民分別在不同的展期舉辦展覽,將藝術注入休閒的離島生活。他說,有別以往被邀參展,今次主動做了一個展館出來,他完展後,其餘3個本島藝術家接力做展覽。張哲的作品是一系列動物雕塑,展現南丫島早期的農耕情況。這些「禽畜」動物看似鐵製品,但實際是經特定工序做成的紙雕塑,張哲說這藝術有些哲學元素,是想告訴人,當你以為是很重的東西,其實好輕,可以學識輕輕放下。另外,館內有明信片,參觀者可藉着郵寄過程,建立及找回回憶。(記者/摄影  鄭玉君)

IMG_9444.JPG

張哲舉著的並非鐵牛,而是紙雕塑,一般參觀者不敢對它有所舉動。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