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涌村荒廢30年小教堂復修-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深涌村荒廢30年小教堂復修

2022-01-02
来源:香港商報

    「從前聖誕節有聯歡會,大家上山執樹枝布置馬槽,做紙王冠,表演三王來朝話劇,很開心啊!」深涌村原居民李鳳貞是虔誠天主教徒,說起這些孩子時代的舊事,仍流露絲絲興奮情緒。不過,隨着村民陸續遷離,深涌三王來朝小堂於1990年代起停用,小堂30年來被荒廢,早已破爛,而整個深涌只有一個外來租客長住。天主教香港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已展開籌款復修小堂,期望藉此可推動村民修復自己的故居,活化深涌村。

    被列最具生態保育價值地點

    深涌村是當地5條客家鄉村的統稱,它們包括教堂圍、包籬仔、石頭峴、灣肚及灣仔,祖籍廣東長樂錫坑村的李氏於200年前清朝期間,由沙頭角烏蛟騰遷來定居建立,以務農為生。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農業漸式微,很多村民離開出外或到外國謀生,農田荒廢變成沼澤地。90年代末有地產集團收購深涌大量土地欲發展,多年來曾提議的計劃有高爾夫球場、度假式別墅、生態旅遊及水療度假村。但深涌的生態價值很高,2004年被列入香港12處最具生態保育價值地點。近年吸引遊人的大片草原,就是欲發展高爾夫球場而填成的,昔日原是濕地。

    天主教在深涌傳教始於19世紀下葉。1870年,和神父從大埔汀角轉移至深涌傳教,這亦是天主教傳教工作由西貢、大浪、赤徑等地擴展至深涌。1872年,深涌皈依天主教的村民有30位。1879年,三王來朝小堂建立。後來神父在小堂辦學,設立公民學校。1956年,小堂和公民學校於原址重建。據當時《公教報》的報道,深涌村人口約250人,教友約有百餘人。教區資料顯示,1959年,深涌仍有120位教徒。

9.jpg

    小堂內的聖體櫃及十字架早已不見,梁憬慧指有人做了一個樹枝十字架,但不結實,後做了一個實木的。

    石頭峴村民憶兒時小堂鐘聲

    現年64歲的李鳳貞是石頭峴村民,在小堂重建後一年出世。她說,母親是虔誠教徒,她一出世就領洗。鄉村生活樸素、寧靜,她除了上學、幫忙耕種,有空會與鄰家小孩玩耍,而每周一次的教堂唸經及祈禱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小堂頂十字架下有小洞掛了鐘,當8時鐘聲一響,就是唸經時間到了。而深涌位置偏遠,神父大約每個多至兩月來一次主持領聖體。「當時來的是桑神父,還有助手張伯,張伯用臉盆裝了很多糖,我們這些小孩見了很開心呢!」

    鳳貞說,教會還會派很巨型的麵包、麵粉、油等,對當時物質缺乏的村民很有幫助。而最開心莫過於每年的聖誕節聯歡會,小孩子們吹波波,做三王來朝話劇,馬槽早已裝滿山上執來的樹枝,有小孩戴上紙王冠,大批兒童與神父在門前大合照,留下難忘的一刻。

10_副本.jpg

    李鳳貞(左)見舊居日漸破落成植物屋,有點神傷。

    舉家搬出大埔後家園漸荒廢

    1959年,村民獲政府津貼修建鄉村學校,這間深涌學校較大,校舍與公民學校合併。李鳳貞在深涌學校畢業時已15歲,原來是要等細幾年的弟弟一同入學。她沒有繼續讀中學,「因考不上呀,英文程度不好,老師逢一、三、五來深涌教,二、四、六就到榕樹坳,不過細佬好叻考到王肇枝中學」。當時村民只靠耕田及養豬已不能自給自足,因生活指數愈來愈高,很多村民移民英國,鳳貞的父親及兩名姐姐早已赴英,而她小學畢業後,與母親及弟弟搬出大埔居住,打工幫補家計。深涌家自此丟空。

    不過,新的居住環境一度令她鬱結,因地方實在太小,只有60呎的空間,放了一張碌架床,與深涌700多呎的兩間屋差太遠。然而搵食大過天,此後她與家人只間中回舊居看看,但並沒有打理,舊時家園漸隨時日荒廢。

11.jpg

    小堂七十年代中模樣。前排穿橫間條橙色衣服的是李鳳貞,年約十六七歲。李鳳貞提供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李鳳貞沒有回深涌。早前,大約在聖誕節前一星期,她與丈夫、弟婦及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人員返鄉,探望幾年未到的祖居,還有差不多30年未踏足的三王來朝小堂。

    鄉郊保育計劃撥款展開研究

    在往舊居的路上,李還心情輕鬆,但一到達就有點發愁,因屋前石壆已不能坐,全被草蔓包圍,門前也一樣,整間屋已被植物遮了逾半。進內更是危險,隨時有東西掉下來,「古道行」人員因已自備頭盔,才夠膽入內。小堂情況也差不多,部分瓦頂已倒塌,地上滿是瓦礫,石造祭台仍在,但聖體櫃已遺失。課室長滿植物,小堂頂部佇立十字架的地方亦長出植物。

12.jpg

    大批深涌小孩六十年代初在小堂聯歡活動時與神職人員合影。戴領帶男士下方小女孩(被遮了半邊臉)是李鳳貞。李鳳貞提供圖片

    看見舊時常到之地猶如廢墟,李頻呼可惜。不過,其實曙光已經出現。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年多前向鄉郊保育辦公室(環境保護署轄下)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申請撥款,獲資助200萬元,以一年時間研究將已荒廢的三王來朝小堂(包括舊聖堂和公民學校),作為修復深涌的大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的關係的學習及研究中心,讓人達致身心靈的皈依和諧,更吸引昔日村民回歸,並推廣深涌文化和歷史。

13.jpg

    深涌環境優美,已成市民遊樂處。

    希望可推動原居民復修舊居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副主席梁憬慧表示,經過一年的研究,結論是會修復小堂,正草擬可行性研究報告。目標是恢復小堂過往的宗教及教育功能,它將來會是一個宗教地方,亦是心靈培育之所,幫助人的整全發展。他說,籌款由「古道行」負責,估算以百萬元計,並不是小數目,但感樂觀,已開展數月。修復可以分階段進行,首階段要消除危險隱患,做好電力、門窗、屋頂,洗手間等,令小堂可以局部開放,暫無計劃向村民籌款,但希望可推動到他們修復自己的家,而今年中以來已有一名村民開始復修故居。李鳳貞說,若小堂修復好,希望可聯絡一些村民,再一同做彌撒。

    深涌原居民代表李國安表示,深涌有村民近千人,但大部分在外國,小部分即百多人在市區居住,沒人長住村內。他期望小堂修復後能令村落興旺些,從而令交通得到改善機會。(記者 鄭玉君)

    頂圖:李鳳貞(中)與丈夫及弟婦在荒廢的三王來朝小堂留影,喜見公民學校字樣仍在,但頂部十字架及敲鐘小洞已被植物遮蓋。記者鄭玉君攝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