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1】疫情未受控通脹又襲來 港股蒸發3834點10年最差-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財經 > 內地

【回望2021】疫情未受控通脹又襲來 港股蒸發3834點10年最差

2022-01-03
來源:香港商報網

 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因2021年過去而全面受控,反而因為年底發現的新變種病毒Omicron,為2022年全球股市埋下不穩定因素。港股年初曾因 「北水」 力托,一度衝高至31183點。後來內房債務違約、全球加息苗頭乍現等情況出現,港股掉頭向下,年終收報23397點,較2020年最後交易日收市的27231點重挫逾3834點,表現為10年來最差的一年。

s61ceb6380cf21dbb063a71c6(1)_副本.jpg

新冠肺炎未受控,加上通脹又起,令恒指全年下跌3834點,跌幅達14%。

   2021 年初,港股出現一片好兆頭,內地1月份透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錄得逾3000億元人民幣淨流入,帶動港股1月19日的成交,首次衝破3000億元大關。也因為 「北水」南下,恒指於2 月18日高見31183 點的全年高位。年初「北水」力吸科網股,小米集團(1810)1月曾見高位35.9元;京東集團(9618)在2月更曾見422.8元的新高。

 可惜好景不常,去年3月疫情尚未過去、新冠疫苗剛開打之際,通脹問題開始困擾市場。美國債息趨升之下,恒指開始回落。踏入第二季,恒指在26000至29000點之間呈上落格局。

 北水淨流出拖累港股

 到第三季,內地監管風暴越吹越猛,恒指自7月起一浪低於一浪。先是內地當局為教育行業推出 「雙減」政策(即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繼而中國恒大(3333)、佳兆業(1368)和花樣年(1777)等內房先後陷入債務危機;再出現太陽城集團(1383)前主席周焯華被捕,引發澳門中介人業務深受影響。美聯儲於11月落實2022年6月完全結束買債,市場因而憂慮加息步伐加快。恒指於 12 月越跌越深,於12月20日見22665點的全年低位。「成也北水、敗也北水」,除了因為監管風暴吹起,恒指2021年下半年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或許與「北水」流入或流出港股有關。數據顯示,單計2021年下半年,「北水」已錄得逾115.11億元淨流出,而這或許是反映港股於2021年下半年持續下跌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溫傑:大市今年或有兩成升幅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2021年下半年,港股受到監管風暴拖累,跑輸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他表示,港股估值已見落後其他市場,料踏入2022年港股走勢將見好轉,恒指於2022年有望重返27500點,即較現時約有20%升幅。展望2022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美國加息步伐、中美關係以至國際地緣政治的走向等因素,勢必牽動2022年港股市場表現。尤其美股經歷 2021 年的升浪後,資金會否因應美股估值偏貴的情況,重返以香港為首的亞洲市場,將會主導恒指2022年的走勢。

 內地放水利好港股

 溫傑稱,雖然投資界預期美國將會「收水」,惟內地近日 「降準」,意味正在 「放水」,預期在 「美國收水、內地放水」的格局之下,美國加息對港股的影響未必如想像般大,加上港股估值偏低,料恒指將有上升的空間。

    新股量額齊挫 港IPO跌出全球三甲

 2021年港交所(388)共有96隻新股上市,新股數量按年下降34%,集資總額按年跌17%至約3287億元,不過,整體表現仍處於過去10年的較高水平。德勤稱,2021年香港新股集資位列全球交易所的第四位,落後納斯達克、紐交所及上交所。畢馬威表示,去年市況波動、新股上市股價表現不理想等,均影響公司上市部署。回顧2021年,全年有集資的新股僅96隻,較前年少48隻,當中創業板新股減少至只得1隻,而新股集資額亦縮減至約3287億元。96隻公開發售新股中,僅40隻主板新股及唯一一隻創業板新股首掛造好,其中去年6月上市的壓力設備製造商森松國際(2155)首日飆逾2.5倍,榮登首掛新股王。

 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表示,整體而言,全球宏觀環境變化對港股去年四季度IPO融資額造成影響,全年新股數目及籌集資金明顯減少。他續說,去年香港市場接近六成的融資總額是來自9家超大型新股,當中以擁有不同股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為主,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新股數量及所募集的資金均較前年的水平高。

 今年新股集資額有望增近四成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則指出,近10年本港多次成為全球新股集資的首位,而去年跌出三甲位置。展望今年市況,該行料本港將有100至120隻新股上市,集資額或高達4000億至4500億元,或許能收回失地。

 另一方面,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楊玉川對本報說, 「目前整體氣氛不是特別好,內地經濟減速壓力較大,整體對經濟不被看好,市場氣氛也對IPO不利。預計2022年上半年情況應繼續偏弱,所以不看好第一季度,下半年若經濟好轉,可能IPO市場也會有所改善。」

 中概股回港潮料持續

 鑑於美國證監會早前公布《外國公司問責法》實施細則,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熱情,今年可能進一步冷卻。楊玉川指出,美國制裁好似一把雙刃劍,影響經濟導致投資氣氛轉弱,但也會促使中概股回歸中國,流向港股市場。港交所總裁歐冠昇早前表示,美國證監會對海外上市公司的監管趨嚴,有可能驅動更多中概股來港上市,2022年或將迎來中概股回港潮。

4.png

 今年潛在可能 「回歸」的中概股名單中,市場料有拼多多、蔚來汽車、愛奇藝等,以上股價在去年均遭遇大幅回落。另外,為香港度身訂造的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今年生效。簡化海外發行人上市架構,放寬第二上市要求,預計有20至30間公司符合第二上市條件。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蔡偉榮表示,2022中概股來港上市將成為新股市場未來數年的焦點,預計2022年香港新股融資規模的三分之一都將來自中概股。此外,隨着世界更加關注碳中和發展,資源、環保等行業亦將成為明年新股市場焦點;生物科技公司亦將繼續支撐香港新股市場。

   2022年10個投資看點

 供應鏈未復常礙經濟復蘇

 新冠肺炎疫苗廣泛接種,壓低確診數字,但疫情未有完結跡象。隨着Omicron變種病毒加速傳播,部分國家收緊防疫,可以預期全球航運與供應鏈受阻情況將於2022年持續。此舉不僅令航空股繼續 「無運行」,部分倚賴供應鏈暢順運作的股份,如電子、半導體、家具等製造類別股份,恐怕仍要捱高昂運費之苦。世界各地經濟復蘇不平衡的情況料於2022年持續。

 通脹加劇或掀股債雙殺

 供應鏈受阻刺激運費上升,全球通脹也於2021年下半年加劇。雖然各國央行一度堅稱,通脹急升只是暫時性。奈何供應鏈復常無期,各國央行於2021年底加快 「收水」步伐,甚至於2022年下半年啟動加息周期。以往通脹加劇,股市勢必調整,今次會否一如過往般藉通脹升溫,繼續向下尋底?債市會否因貨幣政策不如金融市場預期,而出現震蕩?大家拭目以待。

 零工經濟平台成新股寵兒

 新冠肺炎疫情掀起在家工作,部分視像會議軟件如Zoom、Microsoft Teams及Google Meet等大行其道。可以預期,即使疫情放緩甚至完結,這種遠程工作的形式將會植根職場。有分析預期,踏入2022年,大批原本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將會遞交辭職信,加入 「零工經濟」(Gig economy)行列。這不僅改變企業生態,部分與 「零工經濟」共生的網上平台,更會乘勢而起,甚至成為新股寵兒。

 收緊幣策美匯弱勢重臨

 通脹加劇下,收緊幣策已迫在眉睫。美匯指數於2021年下半年持續上升,但隨着英倫銀行突然於2021年底提前加息,使到美匯指數踏入2021年底轉為橫行。可以預期,各國陸續於明年中至第三季陸續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弱勢將會重臨,英鎊、澳元及歐元兌美元的匯價,大有可能重拾升軌。

 NFT成創投界追逐對象

 區塊鏈(Blockchain)發展越趨成熟之際,由區塊鏈變奏而成的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靜靜崛起。NFT 代表數位檔案,如畫作、聲音、影片、遊戲中的項目或其他形式的創意作品,皆可利用NFT作共享。在講求 「去中心化」的時年,NFT所代表的創意作品將會越發壯大,或將成為創投界、家族辦公室追逐投資,甚至分拆上市的對象。

 量子科技突圍而出

 每逢巨大政經危機過後,新科技例必興起。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互聯網興起如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手機平台興起如是。可以預期,隨着全球悄悄邁向 「後疫情」年代,改變人類生活層面的高科技也會嶄露頭角,而其中一樣科技就是量子科技(Quantum Technologies)。量子科技以力學為理論及技術為基礎,有潛力破解傳統電腦加密技術。可以預期,地緣政治風險升溫,未來量子科技勢必成為各國在爭霸的年代中,突圍而出的其中一項工具。

 ESG衍生產品冒起

 2021 年,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在香港引起關注,恒指公司於2021年底,推出 「恒指ESG篩選指數」,涉足可持續投資指數編制。可以預期,隨着ESG指數編制步向成熟,2022年與ESG相關的基金將會增加,甚至與ESG相關的衍生產品也會應運而生。香港金融市場,將因為ESG而再次獲得壯大契機。

 大孖沙加快整合上市王國

 2020年及2021年,大孖沙忙於私有化估值落後的上市旗艦,雖然華人置業(127)私有化失敗,但預計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在2022年生效後,大孖沙或會忙於分拆個別項目,以SPAC上市來迎接新時代。說不定會有巨型香港上市旗艦於2022年提出私有化,震撼香港金融市場。

 內房上市王國拆骨

 既然內房接連債務違約震撼了2021年港股,要解決內房的爛攤子, 「拆骨」還債勢將成為內房2022年的頭等大事。2022 年的內房,將不再是 「上市綜合體」,而是重回「純地產」的業務結構。

 監管收緊中資科網狂潮成幻影

 內地於2021年陸續收緊各行各業的監管,到香港掛牌的中概股熱潮或會過去。由2020年因科指成立和中概股回歸的浪潮,或會隨2022年的到來而煙消雲散。2022年的股市將會回復常態的一年,舊經濟股或會因為加息周期開始而「重生」,至於新經濟及中概股,即使續有中概股到香港上市,表現也難以如2020年及202 年般大放異彩。(記者 鄺偉軒)

   2021港股大事回顧

 1.中國恒大(3333)陷入債務危機,部分到期的美元債券未有償付,已成立「風險化解委員會」處理。

 2.華人置業(127)大股東、前主席劉鑾雄妻子「甘比」陳凱韻提出私有化計劃,遭到小股東反對而被否決。

 3.新世界發展(017)大圍新盤「柏傲莊III」,第1座及第8座混凝土未達設計要求,拆卸重建。

 4.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把股票印花稅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按交易金額各付0.1%上調至0.13%,於2021年

 8月起實施。

 5.港府於2021年11月宣布成功發售50億元人民幣離岸人民幣綠色債券,為港府首次發行人幣債。

 6.內地持續收緊規管反壟斷,阿里巴巴(9988)、美團點評(3690)等持續受整頓,教育和網絡遊戲股也受影響。

 7.太陽城集團(1383)前主席周焯華涉嫌違法在內地開賭被澳門司警拘捕,牽連澳門中介業務以至整個賭業。

 8.港交所(388)上市審查組前聯席主管楊金隆,被指早年收受利益,最終獲判無罪。

 9.證監會與警方聯合打擊「唱高散貨」,龍皇集團創辦人「幟哥」黃永幟,涉用社交App唱高散貨被捕。

 10.證監會宣布,落實引入俗稱「港股實名制」的投資者識別碼制度,將於2022年實施。

[責任編輯:羅維維]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