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之一,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景德鎮瓷器「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良工之精華」,是中華優秀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樑。
話說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
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是中華優秀陶瓷文化這頂王冠上的璀璨明珠,堪稱東方文化復興時的傑作。檢閱當今公開的典藏資料,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尚存不過10餘件,大蓋罐全世界約有7件,北京故宮、法國吉美博物館、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館、美國華特斯藝術陳列館、美國亞洲協會洛克菲勒陳列館、日本富士美術館、箱根MOA美術館各1件。另外美國紐約大都會、日本富山、福岡、出光美術館還有無蓋的此類罐,至為珍罕。
作為嘉靖御瓷之最傑出的代表,此式五彩魚藻紋罐的出現切實提升了嘉靖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極大改變了明後期世人對嘉靖官窯的評價。清初葉夢珠於《閱世編》評閱:「瓷器,除柴、定、官、哥諸窯而外,惟前朝之成窯、靖窯為最美,價亦頗貴。」葉氏為明末清初人,此見解正是代表晚明以來士人的審美結果。入清以後,嘉靖御瓷之五彩魚藻圖案深得清宮鍾愛,康熙朝曾將之摹造在五彩瓷盤,並署款為「在川知樂」以昭示其寓意,亦成為有清一代顯赫的名品。由此可見,嘉靖五彩魚藻罐對後世影響之深遠。2000年10月29日,一件嘉靖五彩魚藻罐,在香港創下了世界瓷器的紀錄,價值4404萬港元;2017年12月29日在香港展覽中心佳士德秋拍場上拍出了1.8億港元,附擁金2.1億港元,是這次佳士德拍品中最值錢的一件。
有明一代御瓷上裝飾魚藻紋始見於宣德時期,但多限於小件器皿,真正推動魚藻紋廣泛流行是在嘉靖時期。嘉靖皇帝一生崇信道教,極為推崇老莊思想,鯉魚是道家敬仰的聖物,被稱為「赤暉公」。同時,嘉靖皇帝曾自稱為「天池釣叟」,這也表明了他對魚的喜愛之情。嘉靖二十一年之後他更是不理朝政,潛心修玄,以致當時燒造的御瓷當中不乏道教色彩濃郁的器皿,這正是魚藻紋出現並流行的根本原因。史料檔案的記載正好亦印證此番轉變,例如嘉靖本《江西省大志》卷七之「陶書」一章載錄,嘉靖二十一年曾下旨燒造「青花白地滿池嬌鯖鮊鯉鱖水藻魚罐二百(件)」。
一個關於新中國紅色官窯「官」仿「官」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體制是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下進行的。是在一種舉國體制下的公有制條件下發展景德鎮陶瓷藝術,將發展景德鎮陶瓷列入中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為陶瓷發展解決一系列難題,即被當今人們稱之為紅色官窯時期。
計劃經濟體制下,陶瓷藝人們按職稱、按級別拿工資,沒有生產指標。陶瓷藝人們在創作藝術品時,能夠心平氣定,心無旁騖,不計時間,不計工本,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要花費數月,甚至近年時間完成,有的還需要多方面的藝術家共同合作方能完成。生產粉彩、古彩的藝術瓷廠由專人配好原料,由盲人工匠長時間研製出優級的粉彩、古彩。這些色料有琺瑯彩成分,色彩的表現力與豐富程度遠遠超過琺瑯彩。
70年代末五彩魚藻紋大罐,柴窯燒制,礦物質顏料,正是「官」仿「官」嘉靖五彩之翹楚,因為工藝複雜嚴謹,製作要求苛刻,礦物質顏料嚴格,畫法古拙傳統,珍稀無比。據香港藏家張先生介紹,70年代末景德鎮五彩魚藻紋大罐由歐美皇室貴族博物館、美術館精心製作的展品,通過法國文化部發函定製,由景德鎮藝術家集體製作,不超過8個,當年由香港轉銷到法國就價高近10萬元人民幣一個,由於特殊緣故,一個流到國內收藏家手中。當年國內古彩藝術家們,無比珍惜國家和自己的榮譽,拿出絕手招術,不計名利、不計工時、精工細作,守正創新,為恢復傳統陶瓷藝術而精心製作五彩魚藻紋大罐,藝人集體創作的陶瓷代表着歷史上官方制瓷的最高水平,受景德鎮陶瓷彩繪傳統習慣影響,古彩、鬥彩與顏色釉不署名。從藝術成就看,該藝術家畫稿應該在故宮學習研究過原作。
同時,1977年至1997年的二十年間,也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景德鎮陶瓷藝術結出有史以來最為豐碩成果,發展到歷史頂峰,取得了歷史最輝煌的時期。「紅色官窯」五彩魚藻紋大罐就產生這個時期。
新中國五彩魚藻紋大罐的藝術成就
本蓋罐高46公分,唇口,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圈足內凹。通體以青花、紅、黃、綠等諸色,剔透明澈,釉面微微凸出,釉水之潤像涂抹了一層豬油(飽含油脂的松明子燒制),有寶石質之感,有玻璃質之光,手感度極靈,繪傳統魚藻紋。肩飾覆葉紋;近足處青花繪蕉葉紋;腹部以黃彩加礬紅繪八尾鯉魚,輔以各式水草荷花。圈足內雙圈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青花呈色濃艷,筆法蒼勁,字體緊湊,運筆沉著,非普通匠人刻意追摹所能及者也!經過三次柴窯燒制,底有驚釉。蓋周邊一圈繪四條鯉魚藻紋,寓意四季平安,蓋面飾纓絡雜寶紋,上置火焰紋寶珠鈕。
本蓋罐造型敦實而秀潤,肩部裝飾一周五彩變形蓮瓣紋,與頸部青花芭蕉葉相呼應。腹部由四組荷花及不同形態的水藻組成池塘魚藻紋,魚紋及部分水草、荷花、殘葉均採用套色法繪製,用黃彩墊底,紅彩描繪細部紋理,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感。此畫法一般稱為「黃上紅」技法,早在成化時期就開始運用,到嘉靖時期廣泛使用,增強了紋飾的立體感。
通景繪八條鯉魚浮游其中,鮮活跳躍於浮萍和水草之間,以線條勾勒魚鱗,以黑彩點睛,悠然自在,形態各異,水草用青花渲染,妖嬈浮動,雖無畫水,水自然而現。其施彩風格豪邁,繁縟華麗,色澤濃艷,變化豐富,紅彩蒼雅深沉,一如棗皮之色,為典型的嘉萬彩瓷之特徵,綠彩厚潤而翠意閃現,極具厚實質感,絕無晚清仿品之飄浮黯淡,黃彩鮮明而不俗,仿若金箔貼附,繪飾諸魚所用的橙紅彩頗為獨特,沉凝內斂,是由礬紅與黃彩相混而成。總而言之,諸彩相配得當,相互輝映,顯現新中國五彩紅妍綠翠的藝術特色,一如前人讚譽:「龍鳳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極盡華麗」。
所見諸魚鱗鰭清晰,飄逸靈動,極具神采,雖其繪畫之線條並非如明早期官窯或清代官窯那般工致細密,然則古拙有力,運筆恣肆而不失神韻,在魚兒與水藻的空間分布上亦是十分自然,繪者似未刻意經營畫面空間,然而此類「池塘小景」畫面則給人意蘊無窮之感,因為它質樸自然的生動,得以更好展現諸魚無拘無束之游姿。內辟掛滿釉,比原作不做釉做得更高檔細緻。達到了董其昌所說:「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的境界,也切合晚明文人所崇尚的返璞歸真、稚拙可愛的美學思想。
五彩魚藻紋大罐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首先要分段進行印坯,之後用泥漿黏結成一個整體拼接起來,修坯以後進行彩繪,先在坯體上用青料描畫圖案的局部,比如這水草的部分,同時也為釉上彩的整個圖案起一個定位的作用,這就是浮萍,入窯經高溫燒成以後,施透明釉,再在釉上按釉下青花定好以黃彩描繪其他部分,然後入窯低溫燒一遍彩,出窯以後再用礬紅草綠黑彩等補齊整個圖案。再入窯溫度稍微低一點再燒一遍彩;再比如,本器上的鯉魚有兩種顏色,需要先上黃釉燒制,然後再上一層紅釉,由此表明,本件大罐至少需要燒制三次。這裏的「黃上紅」工藝,不管從技術難度還是兆頭意味(同「皇上鴻」),再次呈現了嘉靖朝特色。因為大器的反覆入窯結果無法預料,所以這件高達46cm的大器更顯難能可貴。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品味時代
五彩《古彩》瓷的五光十色,屬礦物質顏料,礦物質顏料含鉛量高,容易傷害人體,長期製作,會得職業病,難以治癒。現在基本不用了礦物質顏料,因為礦物質顏料開發殆盡,極為匱乏,所以基本上都是由化學顏料代替了,化學顏料對人體無害,但顏色方面難與以前的相比,難與新中國成立後計劃經濟時期的五彩《古彩瓷》藝術攀比。
現代市場經濟時期的五彩魚藻紋大罐在彩釉上對比可見的紅、藍、黑、黃、綠、金等色均具的特徵是化學料合成,不用試罩,不用調料,畫成後只有平面手感,沒有相關的凹凸感,當時顏色艷麗飄浮,時間久長顏色會消退,不能入瓷釉之中,特別是仿古的五彩魚藻紋大罐有部分礦物質料,多是化學合成料,看上去彩暈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繚眼火氣,猶如火水或汽油在陽光下反射的彩暈,一看便知年份尚淺,火候未到,關鍵還是釉料的化學成分不同,所燒出的效果也不同,顏色味道也變了。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連接着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研究瓷器,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研究歷史。張大千仿石濤作品,達到以假成真,價值不菲;顧景舟仿古代名家紫砂壺,價比古人。新中國紅色官窯「官」仿「官」是紅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價值遠遠挖掘不夠,目前對「新中國陶瓷」部分的深入研究關注較少,是一個寶藏,需要學術引導,使我們真切了解那一段鮮為人知的陶瓷歷史。
70年代末五彩魚藻紋大罐從造型到裝飾手法,均是仿嘉靖五彩的製作工藝,只是釉面和繪畫水平融入了作者解放後的創作靈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精氣神,充滿了新的藝術氣息,鑄造了新的歷史輝煌,它不僅有藝術價值、收藏價值,更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但這段藝術「小歷史」與時代「大歷史」的激盪,卻也像一本浪漫化的圖像史,記錄了歷史,就像古人鐫刻青銅銘文一樣,將歷史永遠呈現在人們面前,傳播出那個時代的工藝之美。
無可否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景德鎮陶瓷藝術承前啟後的歷史性貢獻,隨着時間的流逝,為人們逐步所認識,更從市場價值上給予新中國陶瓷以公正的評判。(記者 王娜、李金宇)